武侯祠,是懷念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終身為幫手蜀漢帝業南征、北伐,不辭辛勞,他的愿力業績和故事眾所周知,眾所周知。由于諸葛亮生前官至蜀漢丞相,封武鄉侯,死后追謚為忠武侯。
但是現在在舉國有十座武侯祠(廟),今天小編就給你做個清點,各位來說說在你心中,哪家才是最正宗的。
1、成都武侯區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構成。成都武侯祠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舉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首批國度一級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游客旅行旅游,享有三國圣地的佳譽。
據《三國志》的紀錄,劉備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靈柩運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稱惠陵。而依照漢制,有陵必有廟,以是在同時期,就有了漢昭烈廟誕生。約莫在南北朝時期,成都武侯祠與惠陵、漢昭烈廟兼并一處。
武侯祠景區內遺址很多,祠內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好漢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額、楹聯70多塊,是研討三國汗青和文明的緊張史料。
諸葛亮作為中國名望最大的汗青人物之一,本身就有極強的召喚力,到成都去武侯區武侯祠看看,去逛一逛錦里,是游客到成都必打卡的行程。這也是現在名望最大的一座武侯祠。
2、山東沂南武侯祠
在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鄉黃曈村,這里是諸葛亮的出生地,既諸葛故鄉——陽都故故址,沂南縣人民當局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弘揚諸葛亮文明,提高旅游業,1992年,縣當局在故址修造2700平方米的諸葛故鄉懷念館,對外開放。比年來,沂南縣當局又在縣城西山公園直立了高7米、重7噸的大型諸葛亮銅鑄坐像,計劃修造了范圍巨大的仿漢修建的“諸葛故鄉家廟”,每年舉行干系活動,吸引國表里游客。
3、南陽武侯祠
在南陽市西郊臥龍崗,占地250墓,始建于唐代,有亭、臺、殿宇150余間,系康熙五十一年大范圍修造后的作風,有種種作風的碑刻300余通,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諸葛亮《出徒表》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濁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以是,這里是諸葛亮隱居的懷念地,豫東北的緊張旅游勝地。
4、襄樊隆中武侯祠
在襄樊市城西13公里的隆中山上,占地7000余畝。這里是諸葛亮隱居躬耕地,以是,西晉永興年間鎮南將軍劉弘在此“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李興刻石作為諸葛亮故宅的標示。
后履歷代修葺,最初的大修是清康熙五十九年,為今天留下了勝跡格式。1956年,湖北省人民當局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出名的文物旅游景點。
5、白帝城武侯祠
在重慶市奉節縣城東的長江瞿塘峽口出名的夔門之北岸白帝山上,山頂有百畝平展之地,武侯祠廟建在其上。
建安十九年,諸葛亮率水軍西上入蜀,增援劉備取成都時,曾在此駐兵。厥后,為了懷念劉備當年“白帝城托孤”和諸葛亮駐兵,先后在此修造了“先主廟”和“武侯祠”。
白帝城武侯祠,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北地區和長江高明出名的旅游勝地。
6、保山武侯祠
在今云南省保山市太保山頂,這里是懷念諸葛亮南征的懷念祠堂,祠內同時供奉有事先在安定南中兵變中有功的云南太守呂凱和永昌太守王伉。
該祠的占地表積4700平方米,由前、中、后(正殿)三院構成,始建于唐,歷代修葺,光緒五年重修后,保存了今天作風和范圍。1984年,保山市人民當局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接待游客。
7、祁山堡武侯祠
在甘肅省禮縣東23公里的祁山鄉之祁山堡上,占地表積約3000平方米。這里是懷念諸葛亮當年“出岐山”而北伐曹魏修造的懷念祠堂,始建于南北朝時期,歷代修葺,如今保存的三殿、三院20余間殿宇是清代維修后的格式和作風。
1980年,禮縣人民當局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年來,隨著旅游業的提高,又舉行了大范圍整修,對外開放,接待游客旅行旅游。
8、五丈原諸葛廟武侯祠
在陜西省岐山縣渭水以南高店鎮的土原上,因土原南北長約七里,東西寬約二里,原頭最窄處僅有五丈而故名。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時,曾在此駐軍,行轅相府,亦設于此。同年秋八月二十八日,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軍中既此地。為此,唐代從前這里就修造有武侯祠懷念諸葛亮,元、明、清都有大修。
1980年以來,各級當局逐年撥款對其維修,構成今天格式,有殿宇數十間,碑石近百通,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旅游業的提高,五丈原不休的擴建整修,接待國表里游客旅行旅游。
9、定軍山下武侯墓
在陜西省勉縣城南的定軍山下,這里安葬著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遺體。
234年秋八月二十八日,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軍中時,遺命“死后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依據他的遺命安插,后主劉禪將其安葬在定軍山下。263年春,后主劉禪又依據蜀華文武百官的聯名劇烈要求,下詔在武侯墓“因近其墓”修造了天下第一座武侯祠,以求到達“斷其私祭,以崇正理”而“千秋供奉”。
10、陜西勉縣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在勉縣城西4公里的武侯鎮,108國道旁。這里是諸葛亮227年三月至228年正月北伐曹魏在漢中駐軍時期的丞相“行轅相府”地點地,史稱“籌筆驛”。
263年春后主劉禪下詔在沔陽“因近其墓”修祠時,也在今武侯祠栽植漢柏64株,意味諸葛亮在定軍山下所擺的六十四陣“八陣圖”;同時,這里也是汗青上秦、蜀間出名古道“金牛道”(亦稱古蜀道)必經之地;這里西距原沔縣的縣治——古陽平關2里,有利于過往的達官顯貴祭奠。
正由于云云,明代正德八年(1513),都御史藍璋奏請天子同意,將武侯祠正式遷徙到今址,使墓、祠分開,在此建立武侯祠至今。只管它屬于遷建,但它卻是舉國唯一由天子下詔修造的武侯祠,也是最早的武侯祠。
筆墨圖片泉源網絡
編纂:鄭嫄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3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