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罪與罰結局的寓意(罪與罰結局誰是兇手)
如果社會組織是正常的,那么一切犯罪行為一下子就會消滅,因為失去了抗議的對象,一切人立刻都會變為正直的。
故事發生在俄國19世紀60年代“農奴制改制”之后,一名叫“拉斯科里尼科夫”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是“拿破侖式”的大人物,可以殺死“無用的虱子”獲得所需而殺死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最后卻因為“人性未泯”而投案自首進獄,接受與罪相應的罰。
罪與罰里,人并不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也并不是性格的產物,而是“想法”的產物。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有這樣一幕,哥哥問弟弟:如果殺死一個小女孩可以讓世界得救,你會這樣做嗎?弟弟猶豫了一會,小聲而堅定的回答:不可以!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再具體一點,如果你覺得可以,你愿意處死這個小女孩么?
結局
?
人類社會有兩種人,一種是凡人,一種是非凡的人。凡人會遵守世俗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他們能凌駕于法律之上,為了更高崇的目的而清除一些必要的障礙。他們被稱為偉人,他們被稱為英雄。
《罪與罰》向我們展示了殺死小女孩的結局:主人公因為自命不凡,覺得像拿破侖那樣的天才可以不拘小節,忽視平凡人的約束,所以他選擇殺死一個刻薄的老太太,獲取她的財產然后再走上普救眾生的道路,但是他并沒有拯救世界,因為從他殺死老太婆的那一刻開始他也殺死了他自己。
俄國文學里,妓女是整個人類苦難的象征。
拉斯科里尼科夫在向索尼婭(風塵女子)坦白殺人的事實后,索尼婭沒有絲毫害怕,甚至沒有絲毫厭惡,只是緊緊地抱住了拉斯科里尼科夫,并承諾要和他一起承擔苦難:“我不懂你的殺人動機,但是我能看見你的痛苦”。她痛苦,有罪,但又純潔美好。她向上帝尋求救贖。
上帝死了嗎?也許他確實是死了吧。可是,他的位子還在,永遠不可動搖。
寓意
?
罪與罰的對話,讓我們能直接“聽見”人物,聽見他們的想法。陀思妥耶夫斯寫此書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檢驗這種想法對不對,而是通過描寫一個殺人者的內心沖突來映射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對超人哲學的觀點進行批判和反思。同時包含了滿滿的反烏托邦思想。
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功力不在于講故事,也不在于怎么制造懸念和營造氣氛。我想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碎片狀態下的拼圖。他筆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體。他用自己獨到的筆法將眾多各自獨立而不融合的聲音和意識,在不受自我統一意識的控制下層層展開。
兇手
?
對于這種平等的各抒己見式的情節展開方法,我看到了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的完美融合及格格不入。也看到了主觀和客觀條件下的吸收與排斥。
書中描寫“罪”的內容不多,但卻極其的細致和深刻。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在作案之前動機的產生,對罪的膽怯,對自己貧困生活和社會現狀的不滿等一系列細枝末節導致的情緒壓抑、精神恍惚,從而舉起了手中的斧子….坦白講,客觀的符合邏輯,嚴謹的順理成章。我讀著黑色的文字,心卻被狠狠地揪著。我不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每一個想法背后產生的原因,我甚至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硬生生的帶到了犯罪現場。
?
我只想證明一件事,就是,那時魔鬼引誘我,后來又告訴我,說我沒有權利走那條路,因為我不過是個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樣。
人是不是虱子?那在我看來,人當然不是虱子。然而對于一個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而且干脆什么都不想的人,就是虱子。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1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