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料:將各種原料一定比例混合均勻,比例多摸索,因為古代對化學物品沒法精確測量。另外,在著色方面,在原料中加入適量的有色物質可能生產有色玻璃。
2、熔制:將配好的原料經過高溫加熱,形成均勻的無氣泡的玻璃液。一般都在1200-1600度左右。一般需要八個小時左右方可熔化形成玻璃液。
3、成形:是將熔制好的玻璃液轉變成具有固定形狀的固體制品。成形必須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才能進行,這是一個冷卻過程,玻璃首先由粘性液態轉變為可塑態,再轉變成脆性固態。成形方式古來就有,因為玻璃藝術品制作早就有了,大塊平整玻璃就是把液態玻璃放平整的鋼鐵上,搟餃子皮,鏡面則需要設置個模具,澆筑后打磨。
4、退火:玻璃在成形過成中經受了激烈的溫度變化和形狀變化,這種變化在玻璃中留下了熱應力。這種熱應力會降低玻璃制品的強度和熱穩定性。如果直接冷卻,很可能在冷卻過程中或以后的存放、運輸和使用過程中自行破裂。保存一定溫度,讓它保溫或緩慢降溫。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10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