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
1、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方法。
2、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
3、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或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寫法。
《詩經》約成書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p>
因為后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于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詩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1、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bai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
2、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
3、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于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
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
從文學發源的整個過程來說,興是早期詩歌的特征;從詩歌作者的層次來說,它是民歌的特征;如從創作方式來說,它是口頭文學的特征。
采用興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國風》之中。漢代以后,雖《詩經》被視為經典,比興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詩經·國風》一樣單純起韻的興詞并不見于文人的創作;而從引發情感的事物寫起的興,同比和賦的手法很接近。
前人用賦、比、興來概括《詩經》的表現手法,十分精到。但對《詩經》“賦”這種表現手法注意得不夠,在興和賦、比的關系上也一直未能劃分清楚。
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賦就是鋪陳直敘,敘事描寫、議論抒情都在其內,是《詩經》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如《豳風·七月》即以直接敘述農夫們的衣食住行和描寫四季的變化來加以表現的.《衛風·氓》也以敘述和描寫的手段寫出了棄婦的遭際和復雜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如《魏風·碩鼠是以整體形象作比,但多數篇章是具體的比喻.《詩經》的比喻運用得相當廣泛,而且形式多種多樣.興就是托物起興,是詩歌開頭而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有的只起開頭的作用,但多數都有某種意義的關聯,起到象征、烘托、聯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關雎》以鳥的和鳴比喻襯托男女好合.《秦風·蒹葭》以秋景創造氣氛烘托心境.賦、比、興的手法常表現為綜合的運用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