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的圖片(止渴生津,帶你Get荸薺的養生食用法)

時間:2025-01-15 23:04:45 閱讀:10

止渴生津,帶你Get荸薺的養生食用法

荸薺,別號烏芋、藉姑、地栗、馬蹄、紅慈姑等,均在歷代古籍文獻中顯現過。為沙草科水生植物,多栽在稻田邊或專辟的淺水土壤中。荸薺質嫩脆,味甜,是人們十分喜好的食材,自古即有“地下雪梨”之佳譽。

荸薺可生食,亦可經過焯、炒、燒、煨、炸等法,成為鮮味的熟食菜肴,尚可制成荸薺粉沖調食用,多種食療本草和藥物學著作中均有收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醫別錄》中載,荸薺“主治消渴、痹熱、熱中”,并能“益氣”;《本草綱目》謂,“主血痢、下血、血崩、辟蠱毒”,“益氣而消食,除熱以生津”;《醫林纂要》說,“益氣軟堅,除熱解毒,蕩胃熱,止消渴。能爛銅鐵”,故有歌訣“荸薺則毀銅如神”之句。

古方“五汁飲”,即以荸薺搗汁,與梨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甘蔗汁成方,暫且酌量用之,和勻冷服,或稍燉溫服,用治高熱病,口渴較甚者,其效精良。

古有場合性藥物著作中載:以荸薺打壞,煎湯代茶飲,每次200克,對干冷黃疸、小便攔阻有較好后果;治咽喉腫痛,1次用160克~200克鮮荸薺,絞汁冷服好效。

治小兒積滯腹痛,可用荸薺1000克,飴糖800克,共入砂鍋內,加水少許,煮至熟,取出分次食之,好效。

治痔瘡出血,可以鮮荸薺500克、紅糖150克,加過量水煮1小時,分次服用,連用3天,有一定幫助醫治后果。

近古代以為,荸薺味甘、性寒,主入脾、胃經。功效清熱化痰、生津止渴、開胃消食,可用于痰熱咳嗽、熱病口渴、咽喉腫痛、食積痢疾、黃疸、小便短少熱痛、目赤腫痛、便血、崩漏等癥。

時下正值荸薺上市之際,故以之為薦。但食用時請注意以下事項:

1.荸薺出于稻田水泥之中,外皮約莫吸附有姜片蟲的囊蚴,生吃有約莫影響姜片蟲病,發起生吃前應先去皮,用水洗濯,或用開水稍燙后再食用。

2.荸薺性偏寒涼,脾胃虛寒者應慎食或少食。

3.虛勞咳嗽者不宜食,血虛寒凝者亦不宜食。

文/湖南中醫學藥大學第一從屬病院

傳授 劉紹貴

編纂/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康健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取得本報受權。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57644.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