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震宏
池,屬于稀姓,桐鄉有這個姓氏。
池姓的劈頭,據唐朝的《元和姓纂》紀錄:以所居為姓。意思是說,在好久好久從前,有寓居在池塘邊的人家,因地取姓為“池”。這個征象與日本的松下、山本、田中十分相似,倒是切合姓氏劈頭的汗青邏輯的??上С匦站唧w是什么時分、什么場合劈頭的,以前成為一個汗青之謎。
說到池姓,不得不說一個成語,那就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個成語出自東漢應邵的《習俗通》,《廣韻》的“池”字底下也有引用,汗青十分新鮮了。這個成語,各位都很熟習,光看字面,仿佛很好了解,“池魚”就是池塘里的魚,這有錯嗎?
但是,這是一個大大的曲解。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個“池魚”,并不是魚,而是一一局部,他是池姓的老祖宗,也叫“池仲魚”,據《習俗通》紀錄,池仲魚是魏國(戰國時期,一說宋國)城門侯,住在城門下,有一次魏國城門天火燒,池仲魚被燒死了,由此構成一句老古話: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是池姓先人用生命為漢語詞匯庫做出的一大奉獻。
從這個故事可見,最少戰國時期,池姓以前顯現了,并且是在魏國,以是池姓的郡望是“西河郡”,西河郡,戰國時期就屬魏國?!对托兆搿愤€紀錄了一位漢朝人池瑗,中牟縣令,但他畢竟是何處人,不清晰。
附帶說一句,關于這個成語,從宋朝的周煇,到清代的顧炎武,很多大學者,都以前花力氣考據過。由此可見,中國的成語,屢屢隱蔽著很多“地雷”,不克不及光憑字面去了解。望文生義,屢屢會鬧笑話。
從漢朝到唐朝,有關池姓,紀錄不多。池姓的名士,從宋朝開頭多起來。南宋初年的大學者鄭樵,有一部《通志》,此中的《氏族略》中,紀錄了池姓,他說:池氏,因地為氏,今為福州大姓。
鄭樵是福建莆田人,對福建的情況十分了解。他的這個紀錄,分析白在兩宋時期,福州是池姓的一個緊張分布區。宋仁宗時期的進士池鍔,就是福州侯官人。
兩宋時期,除了福州,浙江的臺州、金華,也是池姓的緊張聚居區,并且多為場合望族。我有一個同硯,姓池,就是臺州椒江人,我第一次曉得臺州有池姓,即因此起。
從宋朝人的紀錄來看,池姓的分布區,大抵范圍可以劃定,即南到福州,北到臺州、金華這一片。以是明朝末年的《萬姓統譜》上,所列的池姓名士,大多是這片大地區的人。
又據南宋末年高斯得《恥堂存稿》紀錄,他曾在池圣夫家觀看朱熹的書法,并說“池君既衣德言,以就品德,復寶是帖以紹子孫”,由此看來,池圣夫應該是朱熹的學生,可惜他畢竟是何處人,難以考據了。
高斯得是邛州蒲江人,今屬四川,但他晚年定居湖州,以是我猜疑池圣夫也約莫是湖州人。固然,這只是一個推測,原形怎樣,渴望有更多的材料顯現。
--END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5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