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記(徐霞客的哀牢山科考之行)

時間:2024-11-18 21:43:27 閱讀:6

徐霞客的哀牢山科考之行

文|陳保琳

邇來,因多位博主獵奇探險哀牢山,使哀牢山不測出圈并引發討論。由此,人們不由想起300多年前的明代地域學家、旅游家和文學家徐霞客,他終身志在四方,腳印普及泰半此中國,“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此中徐霞客就曾專程去了傷害多多的哀牢山。

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從小就喜好旅游,“余髫年蓄五岳志”,青年時期更是發憤問奇于名山大川。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徐霞客從故鄉江蘇江陰動身,開頭了他普及舉國的地質探險和旅游之旅。

哀牢山坐落在云南保山壩東南方朝向,“哀牢”在彝語中是“老虎”的意思。哀牢山自古就以厚重的汗青文明沉淀,吸引歷代文人騷客前來覽勝探險,顯然徐霞客也不克不及出席。

明思宗崇禎九年(1636年),50歲的徐霞客下決計遠征東北探險察看。他在致明代文學家、畫家,好友陳繼儒的書信中說:“弘祖將決定西游……其地皆豺嗥晤嘯,魑魅縱橫之區,往復難以時計,死生不克不及自保,嘗恨上無以窮天文之沓緲,下無以研性命之深微,中無以砥世俗之紛杳,惟此深邃之間,可以目搪足析?!薄昂胱妗笔切煜伎偷拿?,名儒陳繼儒因他眉宇間有煙霞氣,以趕早出晚歸、伴霞而行,稱他為“霞客”,徐弘祖索性就以此為號。

為何會有東北之行?顯然,徐霞客這次探險活動的目標是科考,按其《溯江紀源》中所寫,應是去查找長江的源頭。在這篇文章中他寫道:“江、河為南北二經,以其特達于海也。而余邑合法大江入海之沖……生長其地者,望洋擊楫,知其大而不知其遠;溯流窮源,知其遠者,亦以為劈頭岷山罷了。余初考紀籍,見大河自積石入中國,溯其源者,計其地,去岷山東南萬余里,何江源短而河源長也?豈河之大更倍于江乎?”這是徐霞客專心想到東北地區旅游探險封建察看的緊張緣故之一。

這一次,徐霞客深化湘西、桂、黔、滇的窮山堊水,邊境之地,致使山高谷深的橫斷山區,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區探險察看,取得多學科科考豐富后果,成為17世紀天下上第一位長時從事田野察看的探險家。

徐霞客在滇西一帶發覺了硫磺塘,也就是如今的騰沖十二景之一“一泓熱?!?。崇禎十二年(1639年)六月,徐霞客出永昌古城東門,一塊繞行青華海,分開東山腳下,開頭他的哀牢山之行與探險察看;他另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拜望思念已久的落水洞。

在《徐霞客游記·滇游日志十》中,他寫道:“初二日出東門,溪之自龍泉門灌城而東者,亦透城而出……由岐東北邊二里,過大官廟,上山,迂回甚峻,二里余,至哀牢寺。寺倚層巖下,東北向,其上崖勢層疊而起,即哀牢山也?!?/p>

徐霞客分開了哀牢王的地界大官廟。大官廟,既是廟子,又是村名,古時稱“哀牢村”,村前建有第八代哀牢王禁高的御花圃,包含玉泉、壽桃園、生物園、御茶寺四局部,此中的玉泉是哀牢國的王公貴族旅游垂釣之地,徐霞客說“兩孔,而中出比目魚”,分析在這里看到了比目魚。之后,他沿著坎坷峻峭的山路,走了二里多,到了飛檐翹壁的哀牢寺。哀牢寺原是一個溶洞,后歷經改建,到了明朝,羽士入駐哀牢祠,改塑孔子、老子像,祠又改為寺。哀牢山的“頂崖”之上,徐霞客仔細察看了金井,發覺“水皆滿而不溢,其深尺余,所謂金井也”。

在哀牢寺吃過飯后,徐霞客沿山崖持續攀爬,“頂崖者,石屏高插峰頭,南北起兩角而中平”,這是徐霞客在哀牢山山頂看到的情形,在北崖他還發覺了一塊刻著“安泰”的石碑,“又一碑樹北頂,惡哀牢之名,易為安泰焉,益無征矣”,這塊石碑解答了為何當地人會將哀牢山稱為安泰山的緣故,原本是他們不喜好哀牢這一名字。別的,徐霞客還察看到三崖之間拱出一塊平脊,脊中藏有兩口井,十分奇異,兩口井相隔不遠,也很淺,但水滿而不溢,“孔如二大屨并列,中隔寸許,水皆滿而不溢,其深尺余?!币蛱焐淹?,徐霞客下山投宿在四周的村民家中。

六月初三下雨不止,待到雨停他再次動身想要尋覓當地人所說的“落水坑”,即落水洞,但遍尋不得,這一塊徐霞客紀錄下了山巒的雄奇與驚險:“東壁甚雄,峽底稍隆起,而水與路影亦俱絕?!鄙街袠淞置?,山崖上下參差,朝向難辨,日暮將至徐霞客在此迷失了朝向,“二里出峽門,已暮,從昏黑中峻下二里,東北渡一溪橋,又東南從岐逾坡,昏黑中竟失路?!毙煜伎驮诎Ю紊降奶诫U察看勞績頗豐,以是他在《徐霞客游記·滇游日志十》中記敘比力具體。固然從他的紀錄來看,在哀牢山沒有碰到較大的險情,可也顯現了迷路的險象。

這次東北之行是徐霞客最初一次遠途探險出游,在東北長達四年的探險中,沿途所經地區大局部尚未開化,不是深山密林,就是人跡罕至。進入廣西、貴州、云南今后更是山險水惡,偶爾匪徒洗劫了他的余資,身無分文,乃至被困十多天的情況都有。飽經磨練的徐霞客嘆息道:“窮徒之中,屢遭拐竊,其怎堪乎!”

在崇山峻嶺、火食希罕的山區探險求索時,常常是莽棘沒膝,山徑明滅,海市蜃樓,徐霞客就接納設置路標的辦法,以保存返程路途。

這一時期是徐霞客終身旅游察看的巔峰期,也是最具成果的時期。察看內容更為廣泛,他對巖溶地貌做了具體、全盤的察看,對河流水系、山脈走向、火山地熱舉行探求,構成其地域頭腦和辦法。徐霞客堅持寫下的十余篇《滇游日志》,是云南最早、最完備的汗青文獻紀錄。

崇禎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抵達中緬交界的騰越,即今云南騰沖,不幸身患重病,因足疾無法行走,但他堅持編寫《游記》《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厥后,病情增重,是云南場合官員用車船把他送回故鄉江陰的。

(本文作者為文史學者)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55679.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