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是在“晉楚城濮之戰”的緊張時期
晉國醫生狐偃
勸告晉文公剛強意志
下決計與楚國決斗時所說的話
這個詞精煉的總結了
山西地區特別的地域情況
和共同的軍事戰略意義
也因此在如今
成為山西的代名詞
那么,山西的地域情況
由哪些山脈構成?
又特別在何處?
山西
東側為太行山
西側為呂梁山
北邊往外緊鄰陰山余脈
往內是恒山山脈
最南端則是中條山、王屋山
山西周圍皆被大山所圍
形似天然堡壘
東西向山勢險要、通行困難
南北向固然相反山川浩繁
但山脈之間屢屢并不連接
因此構成一條
北至蒙古高原
南抵關中盆地、中原地區
南北開放的通道
這也是古時北邊少數民族南下
屢屢選擇山西的緣故
浩繁縱橫交織的山嶺
把山西內里分開為六大盆地
分散是
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
臨汾盆地、運城盆地、長治盆地
最北邊是大同盆地
其周圍有
管涔山、洪濤山、采涼山、六棱山
管涔山屬呂梁山脈分支
《山海經·北山經》中紀錄
“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
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山
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
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管涔山自古就被以為
是汾河的劈頭地
其主峰之一的蘆芽山
景色秀美
是山西出名的旅游景區
采涼山位于陽高縣
據傳汗青上出名的“白爬山之圍”
就產生在此處
往南越過恒山山脈
進入忻定盆地
周圍有恒山、云中山、五臺山、系舟山
等諸多名山
恒山為北岳
恒山山脈則橫亙于山東南部和中部之間
以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
等關隘虎踞為險
是通向太原盆地的咽喉要沖
向來為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保存有東亞致使天下
現存最巨大的佛教古修建群
同時珠聯璧合地
將天然地貌和佛教文明融為一體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頭腦
也因此中選《天下遺產名錄》
再往南則是太原盆地
太原盆地東依太行山
西接呂梁山
最北是黃寨的石嶺關
最南則是靈石的韓信嶺
石嶺關位于太原市北部的
陽曲縣城東北邊60公里處
是忻州和太原的交界
自古為晉北要沖、太原流派
元好問《石嶺關書所見》中
“軋軋旃車轉石槽,故關猶復戍弓刀”的詩句
就是對事先戰爭場面的形貌
再往南
則是中華文明緊張的劈頭地——
晉南地區
包含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
臨汾盆地
東倚太岳山和中條山
西接呂梁山和黃河
太岳山位于
太行山和呂梁山之間
其主脈霍山
最早被稱作“霍泰山”
是《禹貢》所紀錄的冀州的鎮山
出名山峰另有綿山
因介子推的故事而廣為傳播
傳說是“寒食節”的劈頭之地
為山西省出名的旅游目標地
運城盆地
西鄰黃河、南至中條山、王屋山
中條山
西起黃河東岸
東到王屋山
由于前人以為
中條山本為西岳余脈
后被黃河所截斷
因其居于西岳和太行山之間
故名“中條”
中條山向北為運城盆地
向西為關中地區
向南為中原大地
其主要山峰歷山
有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備的原始叢林
是山西省出名旅游目標地
黃河上的蒲津渡在春秋早前
即已成為秦、晉兩國經常往來之要津
黃河第一大渡口
汗青上戰爭不休
黃鶴樓
即作為鎮守蒲津渡的戍樓而制作
出名的黃河鐵牛也屹立于此
長治盆地
即傳統上黨地區
包含如今的長治市和晉都市
是由群山包裹的高處
《釋名》中說
“黨,所也
在山上其所最高
故曰上黨也”
因其傲然傲視
俯望中原大地
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被稱為“天下之脊”
總體來說
山西東部以太行山脈為主
是山西和華北的天然分界
“太行八陘”是山西與華北平原的交通孔道
西部以呂梁山脈為主
又有晉陜大峽谷間的黃河鴻溝
南部有中條山和黃河互為表里
黃河渡口是進入關中的交通要道
北部外有陰山、內有長城
構成一道天然的屏蔽
是進入中原地區的必經之路
東南方上黨高處
素有“天下之脊”之稱
是俯望中原的必爭之地
內里山脈河流縱橫交織
構成一道道互相銜接的天然防地
共同的地域條件
讓山西在古時擁有十分特別的戰略位置
在古時王朝更迭
都城從關中向中原
再向華北轉移的歷程中
山西雖從未站在汗青的中央
但也從未闊別
“表里山河”既是實寫也是比如
數千年來
這片"山河"靜靜保衛著
中華文明的安靜與繁華
并將持續歷久地保衛下去
溫馨提示
受疫情影響
請游客伙伴出行前
事先了解當地防疫政策
和景區開放情況
做好預定 制止扎堆出行
出游時做好自我防護
進入景區掃碼測溫
封建標準佩帶口罩
堅持一米線 文明旅游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5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