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提親議親的“納采”禮,隨時代、地域、民族不同而變化

時間:2024-08-19 12:59:59 閱讀:4

中國古時提親議親的“納采”禮,隨年代、地區、民族不同而厘革

“納采”是《儀禮·士昏禮》紀錄的切合禮法的周代士階層“婚姻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中的第一項禮儀。意圖締完婚姻的一方(周代起,大多為男方),派使者(秦漢今后派牙婆)攜雁為“摯”(禮品),至另一方,向對方通達嫁娶之意。自此今后,“納采”禮成為古時中國婚姻禮俗中必不成缺的環節(男女有戀人或相約私奔,或特別情況下匆遽婚配,無此禮儀)。自秦漢迄今明清,納采禮的情勢、內容,也隨年代、朝代、民族的厘革,在大抵傳承周禮的基本上,又屢有變異。底下,我們就一同來看看古時中國的納采禮吧。

一、周代的納采禮

《儀禮·士昏禮》紀錄的周代納采禮,主要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成績:一是行納采禮時,提出攀親者差遣使者攜帶的“摯”(禮品)為什么是大雁?二是納采禮的儀節,和兩邊安穩的“套詞”分散是什么?

鄭玄畫像

漢代儒學大師鄭玄表明為何納采以雁為“摯”的緣故說:“用雁為摯者,取其順陰陽往來?!鼻叭耍绕涫侵性貐^的古時漢族人,經過長時的察看發覺:大雁每年春季天氣逐徐徐冷時,會從北邊飛往南方;春季天氣逐徐徐暖時,又會從南方飛回北邊。大雁的這種生存習性,被前人視為知曉陰陽消長厘革的意味。加之前人以為,男人為陽,女性為陰。故包含納采在內的諸婚禮儀式,皆用大雁為“摯”,取女性應象大雁一樣,從男、從夫的寓意。

《儀禮·士昏禮》紀錄“納采”的禮儀大抵是:男方差遣的使者抵達女方家后,先向女方家的“擯者”(女方家中幫助家長,尋常是女孩子的父親、兄長,行禮的人,相似后代管家、司儀等)稟報,“擯者”再向家長稟告。女方家長至大門,歡迎使者。兩邊互相作揖行禮。使者進門后,在“門屏”(后代也叫做“影壁”)處左拐,向西走;走至對應西邊上堂的臺階處,然后右拐,向北行走;顛末西階(也叫客階)到堂上。主人入門后,在“門屏”處右拐,向東走;走至對應東邊上堂的臺階處,然后左拐,向北行走,顛末東階(也叫主階)到堂上,面朝西。

古時衡宇庭院(圖取其意)

主、賓兩邊在堂上站定后,男方使者面朝東,向女方家長說:“吾子(女方家長)有惠,貺(kuàng 恩賜)室某(婿名)也。某(婿父名)有先人之禮,使某(使者名)也請納采。”(注意:此幾句話中,“某”所指人物不同)女方家長站在阼階上,面朝北,行再拜禮后,回復說:“某之子憃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辭。

使者在楹(堂上的柱子)間,將雁授予給主人。使者及主人皆走完畢階,主人將雁交給“老”(貴族家庭中總理家務的家臣,相似后代的管家)。然后,使者走出女方家門,等候舉行“問名”之禮。

二、秦漢時期的納采禮

秦漢時,牙婆在締完婚姻歷程中,發揚著相反男女兩邊志愿、信息的緊張作用。西漢人劉向曾說:“婦人因媒而嫁。”漢代人比力廣泛地以為,無媒不完婚?!?strong>夫自炫向媒者,士女之丑行也”。

王莽

《漢書·王莽傳上》紀錄,西漢末天子立皇后中的“納采”禮儀:專擅朝政的王莽意欲將女兒嫁給漢平帝為皇后,以便更好地控制天子。賣力此事的官員將候選女性的名單制定呈奏。王莽審視時,發覺王氏宗族的很多女性,居然都在侯選之列。王莽唯恐這些王氏宗族的女性與本人的女兒競爭皇后之位,但一時又想不出將她們摒棄出候選行列的辦法來。顛末一番思慮后,王莽決定接納以退為進的戰略。

《母儀天下》王政君劇照

他一方面上奏皇太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說,本人品德尋常,女兒材能低下,志愿退去候選。皇太后誤以為王莽所言至誠可信,于是下詔允準。王莽另一方面暗地里挑唆公卿大臣,致使庶民百姓,上書“示威”,“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余人”,各位劇烈號令:“愿得公女為天下母。”王莽雖假惺惺地派長安有關官員“勸止”示威,后果卻恰得其反,“上書者愈甚”。最初,不堪聒噪的皇太后不得不“依從”民意,派長樂少府、宗正、尚書令去王莽家,行納采禮。三人回宮后,天然夸獎王莽的女兒“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才貌雙全”的王莽女兒就如此順遂經過“海選”,成為皇后。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納采禮

魏晉時期,天災人禍,包含“納采”禮在內的“婚姻六禮”,大概不再被廣泛的施用。直至升平元年(357年),東晉穆帝納皇后何氏,始命賣力禮儀的太常王彪之撰作“納采”版文。版文的內容,不外乎是論述婚禮的緊張性(“以奉天地宗廟社稷”)、差遣行納采禮的官員等。被采擇的女方家長,也要遵禮答詔:自謙為“陋族”,本家女性“未閑教導”,遵奉傳統禮典云云。

這一時期公卿士醫生的納采禮,和皇族有別?!锻ǖ洹穼涫酷t生階層的納采版文、納采儀節等,均有所紀錄:

“納采”版文上、下、左、右四方,都要謄寫禮文,及新婿父親的名諱,牙婆的姓名要謄寫在版文的正中。版文左方用皂色(玄色)的布囊包裹,然后用白繩纏繞,好像公函上的封章尋常。外表寫上“某官某君大門下封”、“某官甲乙白奏”等。若沒有官職,布囊上就寫“賤子某某”等。寫好后,將納采禮版放到案上。

向女方奉送的酒、羊、雁、繒、采、錢、米、肉等外容、數目,要寫在另一張版文(實踐上就是后代的“禮單”)上。寫完后,用白繒將它包裹起來,與謄寫禮文的納采禮版一同放在案上。前去女家行納采禮時,使者的侍從們要牽著羊,用籠子盛著豬、雁,用笥盛繒,用奩盛采,用黃絹做成的布囊盛米。

馬王堆漢墓出土笥(左)奩(右)

四、唐宋時期的納采禮

唐代納采禮,如《大唐開元禮》的有關劃定,大抵與《儀禮·士昏禮》所載同。

不外,有的場合的納采禮俗,頗具年代、地區特征。如在敦煌發覺的男女對答式的《愿嫁歌》標明,唐朝時,地處東南邊境的敦煌雖民俗彪悍,但豪放颯爽的女性對將來夫婿的文采要求也相當高:“女問:‘何方所營?誰人伴喚?次第申陳,不須潦亂?!瘍捍穑骸鼗涂h攝,令郎伴涉,三史明閑,九經為業?!?/strong>”

敦煌文書

宋代尋常先由男家接納外表或書面的情勢,經過牙婆,向女家提出攀親的哀求。士醫生們為謹慎、端正起見,尋常接納書面情勢。這種求婚文書,叫做“求婚啟”。現存宋人文會合,還收錄了很多“求婚啟”。如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騷人物”豪放詩句的北宋大文豪蘇軾,也不克不及免俗,為孫子寫了一篇“俗不成耐”的“求婚啟”。啟中,天然先是一番自謙之辭,“軾宗子某第二子符,天質下中,生有蓬麻之陋”;然后將女方夸獎一番:“先輩之愛女第十四小娘子,稟粹德門,教立室廟。”希冀女方允準攀親。

女家收到男家的“求婚啟”,或牙婆的外表哀求后,假如故意,就將自家祖孫三代姓名、官銜、女性的姓名、母親的姓氏、妝奩的數目等信息,寫在帖子上,謂之“草帖子”(俗稱“八字帖”),交給牙婆。牙婆再將女家草帖子轉遞給男家。

宋代女家“納采”時的“草帖子”

男家取得女家的“草帖子”后,舉行占卜。若占卜后果吉利,男家就要將新婿祖孫三代的姓名、官銜等信息,寫在“草帖子”上,回送女家。

宋代男家“納采”時的“草帖子”

女家接到男家的“草帖子”后,也要舉行占卜。若占卜后果吉利,則轉達男家,持續下一婚姻步驟。

五、金元時期的納采禮

《精忠岳飛》中的女真武士

創建金朝的女真人,及創建元朝的蒙前人,都有提親議親的婚姻禮俗。

女真族與漢族“納采”禮實質大抵相當的,是所謂“拜門”禮,又稱“男下女”禮。尋常由男家先向女家提出攀親的哀求,然后商定日期行“拜門”禮。到行禮之日,男家的戚屬攜帶酒饌,全體出動,聲勢赫赫地前去女家。女家人無論長幼,皆坐在炕上;男家人在炕下地上,行膜拜禮,謂之“男下女”。這一禮俗直到清代,仍盛行不衰。

蒙元時期,蒙前人議婚,尋常也是男朝向女方求婚。若女方愿與男方締完婚姻,就招待男家人吃“不兀勒札兒”(頸喉,指羊頸喉)。羊頸喉筋肉堅固、耐嚼,許婚時吃羊頸喉,取定婚不悔、堅久不離、百年合好的吉利寓意。以是,漢人多將“不兀勒札兒”譯成“許婚筵席”。男女兩邊定婚后,互相當“忽答”,即姻親之意。

至元八年(1271 年),元朝統治者參照朱熹《家禮·婚禮》,訂定《至元婚禮》。此中,關于“納采”(事先也叫做“下定”)的禮儀是:男方家長將送往女方的禮品寫在紙上。早起盥洗后,將紙供奉在祠堂中。如沒祠堂,或可畫先人的影像,或可謄寫先人的神位牌,向先人稟報此事。然后,或切身前去,或派家庭/族子弟為使者,至女方家行“納采”禮。女方家長會見男方家長或使者,將男方送來的禮書送至祠堂,向先人稟告。女方若愿與男方締婚,就將男方禮品寫在文書上,并以禮招待使者。

六、明清時期的納采禮

明代,天子行納采禮前,要先卜選擇吉,派官員祭告天地、宗廟。

行納采禮時,有關官員先設好御坐、制案、鹵簿等。禮部將要送至女方的禮品陳列在丹陛上、文樓下。天子穿著冕服,坐在御座上。百官和納采禮正、副使穿著朝服,行禮如儀。傳制官宣制曰:“茲選某官某女為皇后,命卿等持節行納采問名禮?!?

天子起駕回宮,正、副使將符節及制書放到彩輿中,在儀仗樂隊前導下,出大明門,乘馬前去皇后家,行納采禮。

皇后家的尊長事前在大門、正堂等處,分散設置幕次、香案、制案等,恭候納采正、副使到來。使者到后,主人朝服出迎。禮官宣敕說:“奉制建后,遣使行納采問名禮?!眻淌鹿賹⒓{采禮陳列在正堂上,使者將制書端放在香案上。主人行禮,跪于案前。正使取納采詔書,宣讀后,授主人。主人接制,端放在案上。主人將謝表放進使者彩輿中。納采禮畢,主人準備酒饌,招待使者。宴畢,使者前往宮中,主人送至大門外。使者隨彩輿進宮,將女方謝表交給司禮監,向天子復命。

清代天子的皇后,多數由皇太后指定,或由皇太后與輔政大臣議定,稱作“議婚”?!白h婚”后,皇太后下慈諭,令天子立某女為后。然后由內閣(后改為翰林院)撰冊文、寶文,禮部監制金冊、金寶,庶務府準備納采禮,欽天監卜選行納采禮的擇吉。天子大婚,納采禮包含10匹鞍轡具全的文馬、10副甲胄、100匹緞、200匹布。

清代天子大婚納采禮,雖與明朝大抵相反,但也有明顯不同之處:納采宣敕等禮儀完畢后,皇家要在皇后家設納采宴,宴請皇后家人。皇太后、天子詔命公主、大臣命婦在內堂宴請皇后的母親,八旗公、侯以下、滿漢二品以上官員在外廳宴請皇后的父親。

清代漢族平凡百姓家納采禮俗,大抵依照《儀禮·士昏禮》所載,及宋明時期的干系禮俗。

滿族平凡百姓的“納采”禮,仍基本傳承金朝女真人的“男下女”禮。

文史君說

“納采”禮是《儀禮·士昏禮》紀錄的周代“婚姻六禮”的第一道環節。自秦漢至明清時期,人們在提親議親時,大抵傳承《儀禮·士昏禮》有關儀節紀錄行禮。固然,由于年代、社會的變遷,由于不同地區、民族傳統習俗的影響,古時中國“納采”禮俗,也呈千姿百態,極大豐厚、提高了古時中國婚姻禮俗。對當今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春秋戰國)佚名撰、(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刻:《儀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3. 陳紹棣、彭衛等:《中國習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書社,2001年。

4. 鐘敬文主編:《中百姓俗史》,北京:人民出書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擔當權克制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分析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接洽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天天為各位奉上出色的汗青文章,懇請列位讀者伙伴眷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批評,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50990.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