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節選于《寧靜寰宇記》卷85之劍南東道(4),作者:宋○樂史
唐○陵州地點
陵州仁壽郡,今治仁壽縣。
《禹貢》《尚書·禹貢》,梁州之域。
漢○犍為郡之武陽縣【今彭山區】東境,屬益州部,南有陵井。
《周輿圖記》云:晉孝武帝【東晉第9位天子司馬曜】太原中【太原年“376年—396年”】,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為捍防。
西魏○陵州表現圖
周○閔武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為名。
隋○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為隆山郡。
隆山郡表現圖
唐○武德九年【626年】,割隆山縣【今彭山區】,屬眉州。
永徽四年【653年】,分貴平,置籍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為仁壽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陵州,領縣五:仁壽縣、貴平縣、井研縣、始建縣、籍縣。
州境:東西127里、南北318里。
4至8到:東北邊至東京3490里、東北邊至西京3070里、東北邊至長安2210里、東至資州235里、南至榮州360里、西至眉州80里、北至成都200里、東南方至榮州210里、南至嘉州90里、東南至眉州100里、東南方至簡州180里
戶:唐開元【713年—741年】,戶3.4728萬;皇朝【北宋】,戶1.2392萬,客1.3115萬
習俗:與益州同。
當地貨:貢麩金元采于遵江水,唐神光元年起 細葛緞進鵝溪絹出梓州立武縣鵝溪 出續斷子一名百兩金五月五日采舊常進 苦藥子永真年中亭進
唐○武德初,陵州表現圖
仁壽縣仍舊一鄉,本漢陽武縣之東境?!吨茌泩D記》云: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寧縣,屬懷仁郡。隋開皇三年,罷懷仁郡,以普寧,屬陵州。十八年,改普寧為仁壽縣。
三嵎山:《益州記》云東嵎、西嵎、南嵎,三山相對,去陵井各一里。
鼎鼻山:按《郡國志》云周之九鼎淪一于此,故子孫屢屢見鼎耳因名之。
朝女山:《郡國志》云昔有一女于此山得道,今肘脛腳印尚存,故曰朝女聶山。
甘井:古鹽井也,其傍有神廟,今謂之聶社是也。
陵井:本狼毒井,今名陵井。按《郡國志》云昔張道陵此處得鹽井,因披排車引役人唱排車樂愿心齊力祀玉女【女犯人】于井內,玉女無夫,后每年取一少年擲鹽井中,若不送,水即竭。又《蜀郡國志》云西山有大蟒蛇吸人,上有祠號曰西山神,每歲土人嚴肅一女置祠旁,以為神妻蛇,即吸將去不爾則亂傷人。周氏平蜀許國公宇文責為益州總管,乃改畫為神婚合媒婚姻,擇日設樂送玉女像以配西山神,自爾之后無復此害,始因張道陵今謂陵井。
健兒廟:拒公孫述死,吳漢表為立祠,子孫祭奠不缺。
飛泉山:在縣東2里,舊名東嵎。按《圖經》隋仁和元年,獠反,百姓曾于山頂遁跡,遂有飛泉涌出,獠平泉涸,因呼為飛泉山。
麗井山:在縣東20里,按《圖經》昔有十二玉女,于此山汲咸泉煎鹽,以玉女斑斕其鹽為名,今灶跡猶有存。
仁壽水:在縣西10里,東流合婆支水。
圣泉:在縣南7里。其水碧色,患瘡疾者洗之多愈,投銀即變成色,孕婦飲之墜胎,俗以為圣泉。
石臼泉:在縣東北邊2里石臼中緣州在山上居人無井多汲此泉眾泉皆涸此泉常涌。
仁壽故城:在縣東2里,后魏廢帝元年置普寧縣,隋開皇18年改為仁壽縣,唐貞觀9年移入于城西。
安穩塚:在縣東南方60里,高一丈五尺十道。志云昔日蒯參至孝葬母于此,修墻安穩,因此為名
貴平縣,州東北邊九十里,元【闕】鄉今7鄉也。本漢廣都縣之東南方境,屬蜀郡。后魏恭帝二年,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貴平、可曇三縣。舊治和仁城,開元14年年移治祿川。
貴平山:在縣23里,從簡州平泉縣及益州廣都縣迤邐八縣。
祿水【淥川】:在縣37步,流入仁壽縣。
唱車廟【朱辰墓】:在舊縣南9里,漢朱辰為巴郡守有惠于人,吏人送辰到蜀回至此為辰立廟,以其山近鹽井聞推車唱歌之聲為名,今鹽井推轆轤皆唱為下令。
平井:《益州記》云官有兩灶28鎮,一日一夜收鹽四石,如霜雪也。
井研縣,南150里,仍舊七鄉,本漢武陽縣地。東晉,置(第2代)西江陽郡。梁,置懷仁郡。魏,置蒲亭縣。隋大業元年,因井研鎮,立井研縣。唐武德四年,自擁思茫水移治今,所縣以界內“井研”為名。
井鑊山:在縣北2里,其山俯臨井鑊【井鑊井】因以為名。
擁思茫水:在州南150里,從南縣界瀨下六池東流即名擁思茫水,湍流迅急不通舟船,東北入平羌縣界。
始建縣,東南55里,元舊六鄉,本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于此置始建鎮。大業五年,改鎮為始建縣。舊治擁思茫水,唐圣歷二年移治榮祉山。
鐵山:在縣東70里,周輿圖云“蒲亭縣有鐵山,諸葛亮取為刀器,因封宇文度為鐵山侯”。
彭首山:在縣92里,“彭首”獠之姓也。
籍縣,東南10里,10鄉。梁天監中,于此立席郡。隋,廢郡為縣,始曰席。后之語訛今為籍。
木梓山:在縣60里出梓木。
丹砂山:在縣南40里。本山出赤土強以為名,左思《蜀都賦》云丹砂出其坂,即此也。
沐馬川【即府河,今錦江,指行政地名時即今雙流區永安鎮】:在州北125里。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馬川,今割屬廣都縣。
道江水【即導江,今岷江】:從縣北35里過。
魚蛇水:在縣南35里,從縣界夷歌鄉來,入眉州青神縣界。
陵井監,按《圖經》漢時有山神號十二玉女,為道人張道陵指陵上開鹽井,因此陵上有井名陵州。今州上有玉女廟,甚靈。監司奏之,若以火墜井中,即雷吼沸涌,煙氣上沖,濺泥漂石,甚可畏也?;蛟凭ńN⒂袛◆靖〕觯渚逅疄辂},歷代因之,至唐萬歲通天二年右補闕郭文簡奏賣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函半百姓貪利失業。長安二年,停賣水,仍舊稅鹽。天生二年,加課利有三千六百二貫。偽蜀,井塞。
國朝○乾德三年,平蜀,陵州通判賈連重開舊井,一晝一夜汲水七十五函,每函煎鹽四十斤,日獲三千斤。
至雍熙元年春冬,日收三千八百一十七斤,秋夏季收一千四百四十七斤,蓋水之有是非也。
陵井監表現圖
又仁壽縣界別有五井,二井見在:(1)營井:在縣南25里。隋大業元年,開,水淡遂廢。國朝○乾德三年,重開,日收鹽40斤;(2)蒲井:在縣南40里。唐武德初,開,水淡遂廢。至國朝寧靜興國三年,重開,日收鹽38斤5兩。五井廢:賴賓井、石羊井、賴因井、仁壽井、奴襄井
井研縣21井,五井在:
(1)研井:在州南133里里。唐時,日收鹽八斗。貞觀21年,崩壞??傉?年,重修。偽蜀,棧塞,不開。至皇朝乾德三年,重開,日收鹽49斤
(2)陵井(今井研縣張仙溝一帶):在州南109里。唐時,官私日收鹽五斗五升。龍朔元年,壞。上元元年,重開。偽蜀,棧塞。至國朝乾德三年,重開,日收鹽30斤10兩。
(3)棱井:在州南100里。偽蜀,已前廢。至國朝寧靜興國三年,重開,日收鹽53斤8兩。
(4)律井:在州90里。偽蜀,已前廢,塞。至國朝寧靜興國三年,重開,日收鹽55斤。
(5)田井:在州南151里。偽蜀,已前廢,塞。至國朝寧靜興國三年,重開,日收鹽36斤。
16井廢:獠母井、還井、賴倫井、石烈井 茫井、宋井、桶井、柳泉井、賴郎井、遮井、新井、董川井、潘令井、小羅井、依郎井、帶井
始建縣七井 一井見在。羅井泉【今資中縣羅泉井】舊廢,至國朝乾德三年,重開,日收鹽35斤。六井廢:塔泥井、石縫井 賴胡儒井、赤石井、賴子井、賴溲井。
貴平縣一井。
上平井:在州東北邊93里。唐朝,日收鹽一石七斗五升,與百姓分利。偽蜀,廢。國朝○乾元三年,重開,今天收鹽170斤。
右陵井【約莫是指陵井監】鹽井諸縣計10井,日收鹽4323斤。
陵井監、榮州兩地表現圖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46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