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釉彩大瓶,清乾隆,高86.4厘米,口徑27.4厘米,足徑33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這個字,很巨大
在東方人的語匯里
這個字也代表“中國”
這個字,也很家常
“一桌兩人三餐四序”的
平常生存里
我們天天都離不開它
這個字,很寶貴
它常常是各大博物館里的
鎮館之寶
在那些舉世注目標拍賣會上
它也常被拍出
令人乍舌的“天價”
2014年3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在顛末八口競價后以2.8124億港元成交。泉源:東邊IC
這個字,也很親民
它是老百姓生存里
十拿九穩的“儀式感”
它的質地
響亮易碎
卻又能長時留藏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保藏展出的“明正統青花云龍紋大缸修復件”。(新華網 吳亞芬 攝)
這個字里
包含著生命的奧妙
瓷
形聲字
從瓦,次聲
瓷
本意是指
用高嶺土等燒制成的一種質料
用它制成的器物
比陶器過細、堅固
青花飛鳳麒麟紋盤,元,高7.9厘米,口徑46.1厘米,足徑26.1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
歷朝外洋有人到,高嶺坎坷為坦途
原本只是坎坷山林間的一捧土壤
終極卻能躋身殿堂
成為和金銀珠玉一樣的奢靡品
瓷器
是怎樣做到的?
磨礪
“化土為玉,即為瓷”
一捧土壤的逆襲之路
怎會少得了摔打和磨礪
這捧土壤分開山野
完成了它與大地母親的分散
水的掃蕩
改動了它粗糲松懈的質地
在一次又一次的
摔打、黏合、揉搓中
這捧土壤被“拉坯”塑造
反復旋削、打磨
坯體不再粗糙也更為端正
挖足、畫坯、施釉
......
瓷坯
塑形成型
陶瓷制造歷程中的吹釉工序。新華社記者 潘思危 攝
瓷的成型
何嘗不是人的發展?
分開溫馨區
履歷掃蕩,也擔當磨礪
那一次次的摔打
也是與天下的一次次碰撞
一次次的旋削、打磨
是在人生履歷寫下的
一筆又一筆
......
塑造自我的歷程不免痛楚
可唯有雕琢
方能成器
手工制造的薄胎茶杯。新華社記者潘思危攝
“千磨萬擊還堅勁”
通往出色的路途向來都不是坦途
唯有承受與堅持
是磨礪,也是修行
涅槃
沒有哪一件瓷器
不是浴火而生
窯爐中的那一把火
是淳厚無華的泥瓷坯
可否成為冷艷四海的寶貴美瓷的緊張
不是每一個泥瓷坯
都經得起上千度的低溫炙烤
在云云嚴苛的條件下
有的瓷坯會脫色、變形乃至爆裂
而有的瓷坯卻能
與火共舞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光芒刺眼
成為傳世極品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厘米,口徑26厘米,足徑13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一次煉獄
大概就是一次涅槃
是火的磨煉
讓土壤
也能擁有支持本人的筋骨
閃灼天下的光暈
哪怕平凡弱小如土壤
勇于鑄造,勇于訓練
就天然會升華本人
就像
百煉成鋼
寒梅吐香
霽藍地描金粉彩詩句花卉紋大瓶,清乾隆,高64.7厘米,口徑22.2厘米,足徑20.4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由最不值錢的土壤燒制而成
卻成為不同地區
不同文明的人們
協同喜好的生存器具和藝術品
乃至被稱為“白色黃金”
瓷的魅力
畢竟在何處?
瓷之色
瓷器誕生于中國
中國人對瓷器的審美情味
大概,也體現著
中國人的哲思
青釉八棱瓶,唐,高22.5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7.2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人們愛青瓷的
典雅委婉,高尚淳厚
“九金風抽豐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越窯的青瓷似千峰翠色
蒼郁碧綠,沉靜深遠
定窯白釉孩兒枕,宋,高18.3厘米,長30厘米,寬18.3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人們愛白瓷如玉的質感
更愛它冰壸秋月、清明凈白的意象
“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定窯釉面白中微閃黃
溫潤溫馨,不宣揚
哥窯青釉魚耳爐,宋,高9厘米,口徑11.8厘米,足徑9.6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哥窯的青釉
如冬日決裂冰面的裂紋
斑駁、不足
卻也有獨具張力的“不足”之美
青花八仙過海圖葫蘆瓶,清乾隆。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青花瓷上的
山川人物、神話故事......
中國傳統文明的千年沉淀
讓青花瓷影響天下
傳播深遠
胭脂紅、藍地軋道琺瑯彩折枝斑紋合歡瓶,清乾隆,高16.8厘米,口徑6.8厘米,足徑7.5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乾隆時期的瓷器
花式冗雜,制造工藝到達巔峰
但“農家樂”式的審美情味
反而成為了后代挖苦的目標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宋,高4厘米,口徑18.5厘米,足距16.9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在中國人的看法里
素雅沉穩,是美
不足留白,是美
高尚恬淡,是美
內在豐厚,也是美
......
而我們的人生
不也是云云么?
簡便、坦率的樸拙
屢屢賽過冗雜套路的宣揚
花里胡哨的虛張氣勢
屢屢掙得了體面
卻兜不住里子
瓷之姿
瓷器
不但是傲嬌的藝術品
生存用品“接地氣”的氣質
賦予了瓷器鮮活的魅力
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元,高23.5厘米,口徑4.7厘米,足徑7.3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縱觀瓷器的汗青
很少看到外型“特立獨行”的器皿
瓷器的姿勢
總能與它所必要裝載的物品照應
與它所處的背景和諧
霽紅釉梅瓶,清康熙,高24.2厘米,口徑3.4厘米,足徑7.8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
具體地形貌了梅瓶的
形制、特性及稱呼由來
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當,故名梅瓶。
梅瓶是酒器也是觀看品
小口徑大“胸懷”的身姿
能裝下更多的酒
也最大限制地變小酒香的揮發
同時
圓潤婀娜的瓶體
也讓梅瓶更具有姿勢之美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高16.6厘米,口徑3.2厘米,足徑6.1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不特立獨行,不刻意標榜天性
保全大局
考究“一舉兩得”和“共贏”的
和諧場面
是瓷器姿勢計劃的伶俐
也是傳統的中國人
為人處世的真理
觀看、保藏、把玩瓷器
是很多國人的喜好
此時
我們凝視的是瓷器
而照顧的
卻是我們的內心
我們愛瓷的堅固
出土的金屬器皿
通常銹跡斑斑,刃角老頓
陳年的紙張、綢緞
屢屢色澤昏暗,脆弱凄慘
青釉刻花三足瓷樽,東漢,高23厘米,口徑17.7厘米,足距15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唯有瓷器
穿越千年光陰
仍然平滑潤澤
長時彌新
龍泉窯三足爐,宋,高12.4厘米,口徑14.5厘米,足距9.2厘米。圖片泉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經得起光陰磨礪
耐得住光陰腐化
在光陰長河中
越久越能體現出它的寶貴
這說的是瓷器的秉性
也是人們對精良品格的
考量和尋求
我們也心疼瓷的脆弱
瓷器堅固
卻也脆弱
一個不警惕
它就會粉身碎骨
圖片泉源:視覺中國
瓷,顯如今視野里
卻又靜默無言
它的存在仿佛是那么理所固然
致使于常常被忽略
就好像我們習氣忽略那些
看似理所應當的存在
愛惜康健
愛惜當下
愛惜每一份樸拙的心情
如今
有一個與瓷親密交往的時機
值得愛惜!
全息沉溺式藝術特展
“時間的光芒·瓷生物樂園”
態度北京!
瓷河奔騰,瑞獸馳騁
望見瓷花綻放
聞聲瓷河流淌
觸摸瓷釉光暈
點擊小步驟碼進入“瓷生物樂園”小步驟
從人類天下遁入瓷天下
一同來吧!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4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