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偉
三上泰山,都在金秋。登高遠眺,層林盡染。那滿山遍野滾蕩升沉、飽經光陰風霜洗禮的泰山石,或碩大富麗,或精良圓潤,構成了附著在泰山鋼鐵骨骼上的肌肉群。拾級而上,逡巡穿越,在陰陰古木下,與泰山盤桓相伴,我驀地發覺——泰山,渾身刻滿了字。
從山腳到山頂,泰山的刻字到處可見、屈指可數。從李斯的泰山刻石,到唐玄宗的《紀泰山銘》,從“登高必自”到“五岳獨尊”,從歷代官員的偕友登臨到一局部游客的“到此一游”,從店小二李和謙的“鼠”到吳大澂的“虎”……泰山,用滿山的石頭,做了謄寫筆墨的紙張。
這些刻在泰山上的筆墨,有的唯唯諾諾,有的斂衽收襟,有的靈機妙論,有的開闊無遮,不一而足。光陰如流,千百年來,人們揮毫書丹不止,斧鑿刀刻不息,以泰山木石為紙,讓泰山軀體成書,把無言無語的巍巍泰山,“寫”成了一部史書。
李斯的泰山刻石,不僅是在泰山身上刻下的較早的筆墨,也是極度寶貴的秦代汗青材料。前半局部敘說秦始皇在舉國范圍內聲明端正,富裕使用執法來保護國度的各項制度;后半局部則紀錄了李斯伴同秦二世出巡時,上書哀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詔書的情況。除了筆墨內容,這塊刻石的小篆書體,還成為秦始皇一致六國后,“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的上心佐證。
我本是一個不太愛看天然景色的人,總以為景色到處,大多相同,無非是奇松怪石、巖泉飛瀑、花燃柳曳等等。但是,在泰山,一塊天然的石頭,被刻上了字,便不再是一塊平凡的石頭,它自此有了文明的力氣。
紅門是泰山爬山出發點,這里有一宏大石碑,上刻“登高必自”四個大字。研討者說是青州郡王朱載璽所書。登高必自,尋常以為有兩層涵義,一是指從泰山腳下往上“登高”,必必要“自”此顛末;二是“登高必自慚”的簡寫,是指登高需從低處起步。但是我初見此碑,油但是生的第一想法,卻是“登高之事必必要本人切身為之”,還專門指著“自”字,讓伙伴幫助照相懷念。
爬山出發點處又有一石坊,橫額書丹“孔子登臨處”??鬃訉Ψ裼诖说桥R,已不成考,但古藤掩映、綠樹婆娑中,典雅端莊的石刻牌坊彌漫著人文氣味,讓人恍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放。
泰山,作為一座圣山,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汗青。但是論數目,刻畫歌頌泰山景色的刻石應該最多。
歷下蘇容德、劉芳桂鐫立的“膚寸升云”、天津寧世元謄寫的“既雨晴亦佳”、錫山嵇瓚謄寫的“人世天上”、禹州馬起予謄寫的“曲徑通霄”,另有很多沒有落款的石刻,如“通幽”“天衢”等等,不堪擺列。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同登泰山,同立刻石,從不同角度形貌了本身的獨到了解,歌頌了泰山的獨占勝境,成為對勝景泰山的絢麗闡釋。
行走在泰山之中,游人絡繹,歡聲在耳。但是,一種憂傷卻不時襲上我的心頭。和路旁宏大的山石比擬,人的生命是何等微小,何等暫時。約莫正因云云,從古到今,人們便刻字入石,以期讓暫時的生命附著在相對的永久中,讓人類的精力綿延轉達。
泰山另有一些石刻,本不在此山,卻被搬運過去,陳列此山。是借泰山出色,照舊為泰山出色,抑或二者兼而有之?這些石刻,存放于岱廟的《衡方碑》《張遷碑》可做代表?!逗夥奖肥菍W生朱登等歌頌本人教師兢兢業業、夙夕為民、德義為先的品行與愿力。《張遷碑》是谷城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張遷之愿力而立,銘文偏重宣揚張遷及其先人張仲、張良、張釋之和張騫的功勞。這些碑刻于今觀之,不僅有很高的史料代價,亦有很高的書法代價。古時為人樹碑立傳,自是旌表碑主人愿力,這一揚善啟后的傳統,不休傳播至今,也為傳承中華民族精良傳統文明起到不成消逝的功效。
我丟棄纜車,選擇步行上山。從那幾千層回旋迂回的臺階一步步走來,我雙腿直哆嗦,兩膝不由自主地幾欲跪下。這并非單純的筋骨勞累,更有一種莫名的敬畏——泰山海拔并不算高,它的位置卻有萬仞之高。
沒去過泰山的人最想看的、去過泰山的人最不克不及忘的,一定是“五岳獨尊”這四個大字?!拔逶廓氉稹笨芍^泰山浩繁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佳構,已成為泰山的標識,并被計劃進人民幣背景圖案。這四個正楷字,系清光緒丁未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構謄寫?!拔逶廓氉稹边@四個字作為泰山的稱呼,高度歸納了泰山的汗青位置、文明位置。它和旁邊的“昂頭天外”以及山上的“第一山”“雄峙天東”等別的刻石,協同彰顯出宏偉的氣勢。
泰山的石刻約有兩千處。有人說,泰山,是一座中國書法藝術的博物館,我以為不錯,但不夠全盤。我以為泰山是一部書,一部大書,不僅謄寫著中國書法史、文學史,更謄寫著中華民族的習俗史、文明史……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3日 08 版)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4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