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品種泉源】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枯根莖。秋末冬初采挖,撤除蘆頭及須根,洗凈泥沙,曬干,或切片曬干。
【別號】禹余糧、白余糧、革禹余糧、刺豬苓、過山龍、硬飯、仙遺糧、土萆薢。
【性味】味甘、淡,性平。
【歸經】歸肝、胃經。
【成效】解毒,除濕,利樞紐。
【使用】
常用于食管癌、肝癌、艾氏腹水瘤、肉瘤等腫瘤。
(1)治小便不通:土茯苓、白茅根,煎水。
(2)治骨折:土茯苓、打不死,研粉,用酒炒后敷患處。
【使用注意】肝腎陰虛者慎服。
【文獻敘述】
《本草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云: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本草公理》: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干冷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抬升,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化百絡,樞紐疼痛,乃至腐朽,又毒火抬升,咽喉痛潰,統統惡癥。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4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