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深圳鹽田沙頭角和香港北區的交界的中英街,固然僅有250米長,3~4米寬,卻是一條海表里出名的街道。這里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深圳和香港各占一半,以碑為界,東側是深圳,西側是香港。
清朝光緒24年,即1898年,李鴻章和英方簽署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加上后續簽署的《香港英新租界條約》,香港九龍半島被動租借給英國99年。條約簽署后的第二年,中英兩邊來這里勘界,把總面積51公頃的沙頭角一分為二。
孫霄 中英街汗青博物館創館館長
勘界之后樹立了木質界樁,界樁上寫的“大清國新安縣界”。1905年,木頭界樁換成了石頭的界碑,石質的界碑外表寫著“光緒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一號”。向著我們中方一側的寫的漢字,向著香港一側的寫的是英文。
中英街的商業提高曾一度停滯
80年代在深圳經濟特區創建后
中英街又漸漸規復了昌盛
1949年10月
美國記者伯恩斯
在中英街拍攝了一張照片
生動刻畫了
英國警員和中國束縛軍
在三號界碑旁堅持的情況
孫霄 中英街汗青博物館創館館長
英國邊防警員警官站在界碑的香港一側,我們的束縛軍站在界碑的中方一側。兩一局部都不克不及越雷池一步,而這個界碑就是“雷池”。
照片上另一個很幽默的點是,兩人正中站著一條黑狗,這個狗不偏不倚,堅持中立。
三號界碑可以通往香港新界
還設有武警站崗
中英街上所賣的大輕重小的貨品
也是從這條街道上運過來的
中英街實踐上是從三號界碑開頭的
三號界碑到七號界碑之間
就是中英街
四號界碑處,有一棵100多年前由海關官員種下的大榕樹。這棵繁茂的大樹特別在,它的樹根在華界,而枝葉延伸到了香港。
孫霄 中英街汗青博物館創館館長
兩地可以說是眼前之遙,但是兩地衡宇的價格是大相徑庭。我們這邊就很便宜,那邊屋子就很貴。很多香港人在我們這邊置業,買房來度假。我們一些沙頭角華界的住民也有香港身份證,口袋里裝兩個證件,一個是深圳市住民身份證,一個是香港住民證,很故意思。
上世紀80年代,中英街以毗連香港的特別地域地點和免稅上風,吸引了來自舉國各地的游客,90年代竟創下了日接待量近10萬人的紀錄。這一時期的中英街可謂是摩肩接踵、日進斗金,是出名遐邇的購物天國。
宋麗 中英街汗青博物館解說員
(事先)從陌頭走到街尾,足足必要兩個小時。
很多市民游客分開中英街,約莫最深的體驗就是購物。而中英街擁有深港意會的地區和政策便宜,可以直觀以為深港文明交換的內容,將來不管是從文明消耗品、演藝類活動照舊計劃藝術類的策展交換舉行豐厚,渴望分開中英街的游客們不僅有很好的消耗體驗,還能了解百年變遷的汗青,有更好的文明體驗。
制片:龔赟
編導:張舒婷
編纂:文國靖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4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