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華西二院婦科主治醫師、住院總醫師 賈西彪
我院是東北地區著名的婦女兒童病院,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同胞遠程跋涉分開這里診治。他們很多時分由于生疏的就醫情況而茫然無措,必要醫務職員耐心表明。
我在產科輪轉時,吸收了一位急診行剖宮產的藏族婦女。術后第一天中午,我查察病人時發覺患者和家屬在吃糌粑([zān ba],藏族的主食,質料有青稞、豌豆、燕麥等)。
我這一局部天生愛操心,事先內心就充溢了擔心:一是患者尚未排氣,吃糌粑會影響消化功效;二是患者約莫養分攝入不敷。
查房后,我專門電話討教了藏族醫生同事,她給出的意見是:糌粑養分過于單一,并且糌粑為淀粉類固狀物,不佳消化,剖宮產術后應進食易消化、易吸取的食品,且應到場蔬菜和碎肉增長養分。
打完電話,我分開病房,向患者和家屬提出了改換食品的發起。由于患者及家屬聽不太懂漢語,不僅不了解,另有反抗心情,以為糌粑味道好、養分佳,正是產后規復的最佳食品。
我反復向他們表明:“您是二次剖宮產術后,術中發覺腸粘連,術后糌粑最好先別吃了,應進食易消化、養分佳的食品,如碎肉稀飯、蒸蛋等,不然影響腸道功效規復……”邊說還邊比劃動手勢,就怕他們聽不懂。
患者和家屬終極聽取了我的發起,改換了飲食,腸道功效很快規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習俗。固然言語不通,但醫患的心意是相通的。▲(韓娟整理)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4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