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柳樹》作者/李孝賢

時間:2023-11-20 11:23:01 閱讀:5

「散文」《大柳樹》作者/李孝賢

大柳樹

北風嗖嗖,情愫悠悠,我又一次分開了故鄉,這個完全變了樣的故鄉——題記

我的故鄉是祁連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鄉村南北狹長,鄉村的最南端聽說通往雪山要地,按我們當地的俗話稱之為是一條溝,以是故鄉的名字叫便條溝,雖說在故鄉生存了二三十年,但至今最南端的誰人場合在我的靈魂深處照舊一個奧秘之地,由于我的腳步向來沒有走進過誰人場合,越是如此總讓人愈加產生向往、懷念、遐想、夢境的思鄉之情……

據村里白叟報告,明朝時期(距今400多年前),明當局欺壓移民,于是,三天內約莫有十來萬的不愿離鄉背井的人會萃到村里的大柳樹下,大批官兵將他們統統圍住,并且全部捆綁起來,在百姓一片哭喊叫罵中開頭紀錄造冊。移民們臨行之時,傷心地看著故鄉,聽著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鴰發射一聲聲哀鳴,潸然淚下,反復回顧。李氏等先祖率各族家人從這個叫“大柳樹”的場合遷徙至故鄉便條溝。由于中國古時,槐樹已被先人們徹底神化了,也就成了文人騷客們筆下的意象和文學藝術的載體。

神化就有傳奇,傳奇就有傳說,傳說就有故事,而故事的載體便是文學,小說、戲劇、詩歌,融入中國古時文學的槐樹,屢屢充溢神話顏色?;睒涔艠銈€高又具有官運的寓意,自古以來就遭到文人騷客們的喜愛,很多文學作品以其作為意象被傳播至今,構成槐文學,也由此完成了“槐文明”由官文明向群眾文明的變化,使“槐文明”回歸群眾,抖擻射它的生命力。因此,一些場合將原本的“大柳樹”刻意改為“大槐樹”。就如此故鄉人在這片土地上躬耕生息,為了不忘故鄉,先祖們專門選了一棵柳樹苗栽植于村口,以示懷念!

故鄉原本滿山松柏,四序翠綠,山泉明澈,天氣怡然,野鹿石羊時常竄動于樹林之中,厥后由于報答的開墾土地、濫伐樹木,聽說修造大靖城的寺院樓閣致使涼州的滿城等所用松木皆來自故鄉山之木料,幾百年來故鄉的生態情況遭到了嚴峻的毀壞,漸漸構成地鄉村里樹木皆失,但這棵柳樹至今存在,并且枝繁葉茂。

小時分常與伙伴們在老柳樹下游玩,記得當時分柳樹高約十幾米,樹根部一個大人伸開雙臂都不克不及將其抱住,冠碩大無比,樹冠邊沿距離樹根七八米之遠。

春夏之際,柳枝吐蕊柳葉伸展,桿枝紫紅葉綠,我們便爬上樹折上數根柳樹的細枝,把它編織成“柳葉帽”,戴上“草帽”滿鄉村玩著“藏妹妹”“兵戈”的游戲;很多蜜蜂“嗡嗡嗡”回旋竄動于樹冠之中,有的蜜蜂用它“鉸剪”似的嘴將柳葉裁為一片小小的“葉船”,用幾只腳攜著它飛向本人的巢穴,柳樹的葉子上總是留下那些泛黃的斑點,我們掠住細枝將柳葉放在嘴唇,伸出舌尖舔著它,那味道和蜂蜜一樣甜甜的。每逢炎炎夏季,我們總喜好躺在樹下乘涼,陽光透過柳葉兒在我們的身上灑下斑駁而游動的光點……

故鄉人視此柳樹為村魂,每年的三月間在此柳樹上選剪一些柳枝,在村里的水溝旁壓①了很多柳,這些柳撲朔迷離,但沒有一顆長得太大,整棵柳樹都是蘩枝,我不曉得是什么緣故,但只記得故鄉人每逢炎天,便在這些柳樹上剪去數根細細地柳枝,編織成“漏勺子”用于淘糧食之用,大概是每年剪枝的緣故吧,柳樹來不及長成細弱的莖稈……

1981年的冬天我應征從軍,分開鄉村的那天早上,消費隊專門派了一批棗紅馬,大隊書記切身給我帶了一朵大紅花,村里早已構成了一種默契,不管哪一位小伙子、小姐從軍、出嫁、招工,臨別時都要分別這棵大柳樹。

那天我站在大柳樹下,看著這棵伴隨我長大的柳樹,此時顯得分外莊嚴,宛若一位老者凝視著我,我仿佛看懂了它此時如今的心境,一種莫名的傷感驀地襲上心頭,我不由得潸然淚下,內心靜靜地祈禱:“大柳樹啊,我要去投軍了,要為故國站崗巡查,請您護佑我的故鄉,保佑我……”

今天,我又一次分開了故鄉,故鄉早已改頭換面,只剩下那一座座的山,另有汩汩流淌的清泉水,遙望周圍那些原本在山根的旱地里卻長滿了一米多高的荒草、芨芨草,北風一陣陣地掠過,發射“噓噓噓”地吼叫聲……

夷為平川的鄉村里,那些仍不愿丟棄耕作土地的故鄉人,是??!他(她)們仍舊守著故鄉的魂。幾座淺易帳篷雜亂地扎在“鄉村”,聽不到已往的人歡馬叫,看不到以前誰人沸騰的鄉村。鄉村的水溝邊那些柳樹早已消失殆盡,唯一留下的這棵大柳樹,仍舊佇立在村口,我漫步走到這棵大柳樹下,仿佛看到了我童年的影子還在樹干中晃動,看到樹杈上誰人淘氣的伙伴傻傻地笑著……

我看到故鄉人掛了很多的紅②,有的已被陽光和風雨浸曬得泛白,有的照舊那么的美麗,看著大柳樹渾身的皺紋,便是我想起了本人的爸媽,是啊,您們都老了,老的讓孩子來不及追念您們已往的外貌,引入視野的是皸裂的皮膚、渾身的滄桑,樹根部被火燒了一個坑,但老柳樹仍舊在世,那種傲雪欺霜的性情,就仍舊鄉人一樣從不言??!

哦!大柳樹,我的故鄉,我的魂??!

正文:①壓柳:壓柳是將數根柳條的正中橫壓在土中,柳枝兩頭仍露在地表。

②紅:故鄉人碰到吉事或圖個吉利,尋常都將美麗被面掛在其身上。俗稱“掛紅”。

故鄉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39779.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