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泉源
葡萄科植物白蘞的塊根。
2
植物外形
木質藤本。塊根矩圓形,數個聚生,外皮紅棕色,內面白色或淺紅棕色。莖多分枝,帶淡紫色,散生點狀皮孔,卷須與葉對生。掌狀復葉互生,小葉3~5,常羽狀崩潰,裂片卵形,先端漸尖,邊沿疏生粗鋸齒,基部楔形,葉軸有闊翅;葉柄帶淡紫色。聚傘花序與葉對生,序梗細長而纏繞;花小,萼片5,不分明;花瓣5,淡黃色;雄蕊5枚,與花瓣對生,花絲短;花盤杯狀,邊沿稍崩潰;子房2室,花柱甚短。漿果圓球形或腎形,熟時藍色?;ㄆ?~8月,果期9~10月。
3
產地分布
生于山野、路旁雜草叢中。分布于華北、華東及中南地區。
4
采收加工
春、春季采挖,撤除泥沙及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干。
5
藥材性狀
縱瓣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10厘米,直徑1~2厘米。切而周邊常向內卷曲,中部有一突起的棱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寥落,寥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卵圓形,長2.5~5厘米,寬2~3厘米。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
6
性味歸經
性微寒,味苦。歸心經、胃經。
7
成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屬清熱藥部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8
臨床使用
用量4.5~9克,水煎服;鮮品搗爛或干品研細粉外敷。用治癰疽發背、疔瘡、瘰疬、水火燙傷等。
9
藥理研討
為外科常用中藥,歷代皆用治瘡瘍、癤腫等,以外用后果較好,比年來化學及藥理方面的研討報道標明,水浸劑對共心性毛癬菌、奧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溝外表癬菌等有克制造用。尚有報道,提取物醋酸乙酯可溶局部,對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10
化學因素
本品含酒石酸、延胡索酸、槲皮素、白藜蘆醇、大黃素、α-菠固醇、原兒茶酸、鞣質、黃酮苷、葡萄糖等。另含粘液質、淀粉。
11
使用忌諱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禁服,孕婦慎服。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12
配伍藥方
①治燙火灼爛:白蘞末敷之。(《備急方》)
②治諸物嗚咽:白蘞、白芷平分。為末,水服6克。(《圣惠方》)
③治干冷白帶:白蘞、蒼術各6克。研細末,每服3克,逐日2次,白糖水送下。(《舉國中草藥匯編》)
④治腹股溝疝:白蘞30克,水煎加白糖沖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⑤治瘡口不斂:白蘞、白及、絡石藤各15克,取干者。為細末,干撒瘡上。(《雞峰普濟方》白蘞散)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3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