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是一個國度的“心臟”,在一些國土超過大陸當地和海島的國度里,都城屢屢選擇在國度的大陸主體局部。
但也不乏一些特別的國度,比如丹麥,其國土一半位于歐洲大陸的日德蘭半島,另一半則包含諸多海島,其都城卻位于與瑞典隔海相望的西蘭島上。
▲丹麥輿圖哥本哈根處在“邊沿地帶”
非洲的赤道幾內亞也把都城設置在島上,在其2.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里,2.6萬在非洲大陸(木尼河地區),剩余的2034平方公里則由比奧科、安諾本、科里斯科等諸多島嶼構成。該國總生齒約莫130萬,大局部會合在非洲當地。
▲赤道幾內亞都城距離喀麥隆和尼日利亞更近
但是,都城馬拉博卻在比奧科島上。馬拉博距離該國當地十分悠遠,有將近200公里,而馬拉博距離他國喀麥隆僅有45公里,距離尼日利亞90公里。
赤道幾內亞為什么把都城放在距離大陸那么遠的島上呢?
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包含幾內亞灣沿岸的撒哈拉戈壁以南地區,主要是俾格米人和班圖人等黑人部落的權利范圍。而撒哈拉以北的非洲主要是信心伊斯蘭教的摩爾人(阿拉伯人的一支)的范圍。
由于撒哈拉戈壁的攔截,摩爾人從未真正南下降服過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部落和摩爾人之間的商業辦法主要是以物換物的辦法,他們互相之間互相伶仃。
但摩爾人以前向北,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占領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大局部地區。
▲阿拉伯化的摩爾人主要寓居在北非
12世紀,葡萄牙趕走了摩爾人。從15世紀開頭,葡萄牙人開啟了從大海尋覓新航路的歷程。1471年,葡萄牙帆海家費爾南多在幾內亞灣四周發覺了一座小島(今天的比奧科島),并將其定名為“福爾摩薩島”,意為斑斕島。
今后,葡萄牙連續在幾內亞灣四周占據殖民據點,幾內亞灣四周成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但葡萄牙的殖民活動面臨著相反位于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的挑唆。
▲葡萄牙人繪制的幾內亞灣
相反的,1492年西班牙趕走了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初一個摩爾人國度,完成了國度一致。隨即西班牙王室資助哥倫布的船隊向西飛行抵達“東邊”,但是哥倫布的船隊不測地發覺了美洲大陸。
美洲大陸的發覺讓西班牙、葡萄牙關于殖民地的爭取日趨劇烈。為了停息兩國的分歧,作為事先天主教領袖的教皇承當了補救人的人物。
▲葡萄牙和西班牙早前的權利范圍,葡萄牙主要在亞非,西班牙主要在美洲
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以佛得角為基準,區分出一條從南極到北極的子午線,即“教皇子午線”。依據此子午線,葡萄牙在美洲沒有領地。葡萄牙劇烈反對這一區分。
1494年,在教皇的掌管下,兩國締結《托德西拉斯條約》,以另一便條午線為準區分美洲權利范圍。葡萄牙擁有美洲大陸東部的一小局部以及非洲、亞洲的殖民據點,西班牙擁有美洲大局部地區。
▲兩次教皇子午線的區分
但今后葡萄牙越過了教皇子午線,向西持續占據了亞馬遜平原和巴西高原,惹起了西班牙的仇視,兩邊在美洲大陸的爭取越來越劇烈。
西葡等歐洲列強在美洲殖民地創建了低潮經濟作物蒔植園,提高低潮蒔植園經濟。低潮作物蒔植區必要多量的勞作力。但歐洲在美洲的爭取以及天花等影響病的轉達,招致土著人多量殞命。美洲大陸顯現了嚴峻的勞作力短少。
從非洲大陸打劫黑奴,成為了增補美洲勞作力短少的主要辦法。此中,葡萄牙以占據的非洲殖民據點為基地,經過挑起部落戰爭的辦法,將黑奴販賣到美洲的蒔植園獲取暴利。
▲三角商業,幾內亞灣沿岸好壞洲仆從商業的中心
葡萄牙對黑奴商業的把持無一不讓西班牙眼紅。依據教皇子午線的區分,西班牙沒有取得非洲的土地,因此,西班牙也必要在幾內亞灣地區占據殖民地,便利仆從商業。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非洲西海岸,尤其是幾內亞灣沿岸掀開了新一輪的爭取。1778年,兩國終極告竣了妥協,葡萄牙將福爾摩薩島(比奧科島)割讓給西班牙,作為互換條件,西班牙供認了葡萄牙關于亞馬遜平原和巴西高原(葡屬巴西)的占領。
▲葡萄牙將福爾摩薩島轉讓給西班牙人
西班牙占據了福爾摩薩島(比奧科島)之后,以其發覺者的稱呼將島嶼定名為“費爾南多島”。這是西班牙在非洲創建的第一個土地,因此占據該島關于西班牙來說有偏緊張的意義。
有了比奧科島作為基地的西班牙,開頭在非洲舉行仆從商業。但是,由于該地區黃熱病盛行,西班牙只是把這里作為轉乘站,沒有在島上真正創建殖民基地。
1810年,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反動的影響,西屬美洲地區發作了獨立活動。西班牙雖傾力反抗美洲獨立活動,卻無法攔截美洲的獨立海潮。1825年,西班牙在阿亞庫喬戰爭遭遇慘敗。除了古巴、波多黎各、海地島之外,西屬美洲的大海洋區完成獨立,陸連續續創建其獨立國度。
▲拉美獨立戰爭后,美洲僅有少數島嶼屬于西班牙
西屬美洲地區的獨立,使得作為仆從商業轉乘站的比奧科島漸漸衰落。此時,隨著產業反動的掀開,英國倡導了廢奴活動。
幾內亞灣沿岸是黑奴商業的“重災區”,為了停止非洲的仆從商業,英國必要派駐步隊多量監督幾內亞灣地帶。由于黃熱病盛行和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繁獨立,西班牙殖民比奧科島的方案失敗,并撤出了比奧科島。
1827年,西班牙將該島租借給英國作為英國巡察艦隊的停靠基地。英國在該島北部創建克拉倫斯港(今天馬拉博),作為開釋仆從的口岸。
▲英國租借比奧科島(赤色方框)后,把它作為開釋仆從的場合
1840年之后,英國將反奴活動的基地從該島遷至非洲大陸西海岸的弗里敦(今天塞拉利抬頭都),西班牙重新控制了該島。
1844年,西班牙以事先的女王伊莎貝拉二世的名字將克拉倫斯港定名為圣伊莎貝拉市。
▲英國將開釋仆從中央遷至塞拉利抬頭都
比奧科島的面積僅有2017平方公里,面積局促,可包容的生齒較少。此時,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以前獨立告捷,西班牙必要在幾內亞灣沿岸的非洲大陸尋覓土地以擴展本人的影響力。
只管葡萄牙在之前不休聲稱非洲是依據教皇子午線而取得的權利范圍,但隨著葡萄牙國力下降,對非洲的策劃越來越心有余而力不足,浩繁歐洲列強趕來分一杯羹。
1844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尚未被占領的木尼河沿岸。在西班牙的堅船利炮的打擊下,木尼河地區酋長們被動同西班牙簽署協議,供認木尼河地區歸西班牙保護。1858年,西班牙開頭向比奧科島和木尼河地區派駐總督。西班牙成為了這里內幕上的統治者。
▲帝國主義朋分非洲,西班牙取得幾內亞灣里的一小局部
英法等歐洲列強也掀起了朋分非洲的怒潮,列強之間由于權利范圍的分歧招致互相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尖利。
1884年,在德國的掌管下,他們召開了重新區分非洲的柏林聚會會議。固然英法德之間的分歧齟齬不休,但都沒有才能把持包含幾內亞灣在內的非洲大陸。西班牙在幾內亞灣的統治取得了列強的供認。
▲柏林聚會會議,供認了西班牙對其占領
建立了殖民統治之后,西班牙使用幾內亞灣低潮雨林天氣,雨熱富裕的特點,提高咖啡、可可等低潮經濟作物蒔植業。以前因仆從商業而昌盛的比奧科島地域地點出色,是緊張的補給站。西班牙經過引進合約工人的辦法大力提高低潮蒔植園農業。
1879年之后,西班牙使用比奧科島闊別大陸的特點,將這里作為放逐犯人的場合。放逐犯人帶來的勞作力,使得比奧科島的開發水平高于非洲大陸的木尼河地區。
比擬之下,位于木尼河地區民族浩繁,木尼河高明地區地形較為繁復,開舉事度較大。西班牙在木尼河地區的開發主要會合在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大海洋區經濟提高水平較低。
1904年,西班牙將大陸局部的木尼河地區和比奧科島等海島地區構成西班牙屬地。1926年,西班牙將該地兼并為“西屬幾內亞”。
在事先的西屬幾內亞,比奧科島是西班牙最早占據的場合,加上當地住民以合約工人和放逐犯報答主、開發水平高,經濟較為興旺,西班牙將總督府設置在比奧科島的圣伊薩貝拉。
▲西屬幾內亞的懷念郵票
但是,比奧科島生齒僅占西屬幾內亞生齒的15%,生齒大大多會合在大陸的木尼河地區。為了維系木尼河地區的統治,西班牙將幾內亞灣沿岸的巴塔設置為副總督和行政部分地點地。
▲巴塔是現在赤道幾內亞生齒最多的都市
比奧科島和木尼河地區兼并后,西班牙接納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西班牙從尼日利亞引進的合約工人,在當地主要提高橡膠、咖啡等蒔植業。西屬幾內亞地區的財產流入到了西班牙的腰包,當地則日益貧困。
二戰前,當地部落領袖馬拉博以前構造義軍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但由于才能相差懸殊而敗下陣來。二戰后,帝國主義國度被嚴峻減弱。非洲大陸掀起了民族獨立的海潮。英法等列強紛繁選擇“去殖民化”路途,供認了殖民地獨立。
但是西班牙卻反其道而行之,加強了對殖民地的控制。1959年,西班牙爽性公布比奧科島和木尼河地區和西班牙當地地位一樣,屬于西班牙的兩個外洋省。
▲二戰后非洲政治輿圖
此舉遭到了西屬幾內亞人民的反對,在馬西埃的帶領下,展開了大張旗鼓的反西班牙爭斗。西班牙“倒行逆施”也惹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責難。
在雙重壓力下,1963年,西班牙給予了西屬幾內亞自治的權益。1968年12月,西屬幾內亞離開西班牙獨立,建立了“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馬西埃帶領下,赤道幾內亞反對西班牙的殖民爭斗
赤道幾內亞獨立后,面臨的一個緊張成績就是都城的選擇。在西班牙統治時期,比奧科島的圣伊薩貝拉就是總督府地點地,顛末了西班牙的開發,經濟提高水平高于大海洋區。因此,圣伊薩貝拉具有成為都城的條件。
赤道幾內亞經濟以農業為主,產業化水平低。1968年,馬西埃總統在執政后為了安穩一局部威望,欺壓“國有化”政策,擯除西班牙莊園主和外籍工人,這使得獨立后的赤道幾內亞經濟愈加落井下石。赤道幾內亞重新選擇都城的本錢太高。
▲馬拉博總統府
但是,原西屬幾內亞的首府-圣伊薩貝拉,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的名字定名,帶有極強的殖民顏色。赤道幾內亞為了離開西班牙的殖民顏色,將該城定名為馬拉博,以懷念帶領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好漢。
由于赤道幾內亞經濟布局單一,加上以前歷過欺壓國有化招致的經濟闌珊,國內經濟持續低迷,一度被列為最不興旺國度的行列。20世紀90年代,在比奧科島四周發覺了多量的石油資源,赤道幾內亞的經濟完成了增長。
▲石油的發覺,動員了赤道幾內亞經濟提高
從1996年開頭,赤道幾內亞提出了“以農業為基本、石油為重點,促進木料加工產業提高”的經濟政策,從1997-2001年,赤道幾內亞的經濟增速到達每年40%。在2008年,該國人均GDP一度到達22000美元,好壞洲地區人均GDP最高的國度。
固然石油動員了赤道幾內亞的經濟,但也帶來了新的成績。由于該國的經濟主要把握在政治精英手里,經濟高速提高讓那些政治精英贏利,平凡大眾的生存沒有取得基本改良。
▲固然人均GDP高,但赤道幾內亞的貧富差距十分大
較高的人均GDP,讓赤道幾內亞海島和大陸之間的分歧愈加凸顯。赤道幾內亞生齒80%會合在大陸,海島僅占15%。
都城建在闊別大陸的比奧科島上,無法動員大海洋區經濟提高,反而使得海島與大陸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赤道幾內亞有了遷都的方案。
新都城的選址中會合在大海洋區的兩個都市,一個是原西屬時期的副總督和濱海行政部分地點地-巴塔(該國的最多數會),另一個是位于大陸內里的歐亞拉。比擬于經濟愈加興旺的巴塔,赤道幾內亞以為地處大海洋區中央地帶的歐亞拉更具有成為新都城的條件。
▲歐亞拉(赤色方框),赤道幾內亞方案中的新都城地點
由于歐亞拉可以使用都城的位置動員赤道幾內亞大海洋區經濟提高,變小地區差距。但是,遷都本錢過高著致反對派的抗議聲此起彼伏。
加上在比奧科島四周發覺的石油資源,容易惹起喀麥隆、尼日利亞的覬覦,而都城馬拉博離喀麥隆和尼日利亞過于接近,要挾赤道幾內亞的寧靜,因此這一定水平上也攔阻了赤道幾內亞遷都的歷程。
都城持續留在比奧科島上,頗有“天子守國門”的意味,而遷都勢必又要均衡國際和國內的各方權利,對赤道幾內亞來說,遷都照舊一個漫長的歷程。
長時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汗青喜好者
責任編纂|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舉世諜報員主編
—(全文完)—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3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