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圖(被稱為“宋畫第一”,它到底憑什么?)

時間:2023-08-14 21:33:19 閱讀:1

被稱為“宋畫第一”,它畢竟憑什么?

#頭條創作挑唆賽#

眼前的這幅畫,名字叫《溪山行旅圖》,是“北宋三各位”之一范寬的代表作。它的實踐尺寸很大,縱206厘米,橫103厘米,是名副但是的大幅巨畫。以是,假如你有幸站在《溪山行旅圖》的真跡眼前,一定會被它的富麗氣勢所震撼到,乃至不敢大口喘息,只以為一局部在汗青眼前是何等的微小。


而宏偉與微小,正是范寬本人想經過這幅畫表達的中央頭腦。這不是一幅地道的山川畫,它有頭腦,有靈魂。


起首映入視野,是占據整幅畫面約莫三分之二的宏大山體。范寬用雄健而冷峻的筆力,勾勒出主峰的表面。堅固的山石,浩莽的作風,濃厚的墨色,標明這是北邊的山,具體來說,是范寬的故鄉,關中一帶的山。


山勢雄壯,氣勢逼人,但就在挺拔入云的山澗石縫中,范寬用濃墨逼出一線白色瀑布,直落千仞??此撇唤浺?,實則賦予整幅畫以靈動感和條理感,可謂神來之筆。由于這道貫注而下的瀑布,這幅畫才同時擁有了山的嚴肅和水的優美。

瀑布


目光隨著畫面往下移,近景處,巨石兀立,松木森然,幾汪溪水從山石深處汩汩涌出,潺潺如有響聲。一條驛道掩映在山石之間,從右到左橫貫整個畫面。一隊馱馬正在穿過驛道,前后各有一人護送。有溪,有山,有行旅的步隊,至此,范寬終于點明白這幅畫的主題——溪山行旅圖。

一隊商旅顛末


但在巨峰與密林之中,這行旅的商隊顯得那么微小,那么微不敷道。不僅云云,范寬要報告眾人的是,整幅畫的主宰是山,是天然之力。以是我們在畫中幾乎看不到人力的痕跡,僅有細看,才干看到微小的商隊顛末,另有一座橋,以及半隱半現的寺廟——這以前是人類活動的全部痕跡了,其他的場合,都是人力無法觸及的天然。云云絕妙的作品,舉世稀有,難怪明代出名字畫家董其昌說,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宋畫第一”。

畫中一角的寺廟


這幅畫自誕生以來,歷代保藏者都認定是范寬的作品,但向來沒有人在畫中找到題款等證實作者身份的直接證據。直到1958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教師用擴大鏡觀看這幅畫的歷程中,忽然在那一隊馱馬行旅的后方,在闊葉樹陰的夾隙中,他仿佛看到有兩個字閃灼了一下,趕忙接近用擴大鏡一看,“范寬”二字赫然展現。


范寬原名范中正,由于性情寬厚豪放,事先人稱之為“寬”,于是他爽性自名“范寬”。他好喝酒,深受道家美學影響,一開頭畫畫模仿大師李成,厥后忽然悟到,以報答師,不如以物為師,以物為師,不如以心為師。于是終年隱居在終南山和太西岳,整天危坐,構思畫境,對景造意,終于獨樹一幟。他的畫,峰巒憨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整個畫面有一種和諧的紀律感。子孫將他與李成、董源二人合稱“北宋三各位”。北宋末年的米芾乃至說,范寬的成果在李成之上,本朝無人出其右。宋元兩代,大師級的畫家都以范寬的畫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一些的馬遠、夏圭,以及元代的倪瓚、王蒙,都對范寬的畫風大加贊賞。

局部


范寬的真跡,傳播下去的很少,但就算僅有這一幅《溪山行旅圖》存在,他的名字也會像眼前巍然屹立的山峰一樣,值得一切人期盼和致敬!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33748.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