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嘉興日報-嘉興在線
大秀創作的繪本《綠色的塞罕壩》《中國天眼》 作者供圖
謹小慎微地翻過2021年日歷的最初一頁,驀地發覺,我在嘉興生存已十六個年初了。
我在多次專訪和作品跋文中說過:“嘉興是我的第二故鄉,嘉興生存給予了我豐沛的文學創作養分,嘉興這塊人文沃土給我的文學抱負插上了飛向遠處的翅膀。”
我愛嘉興這座都市,愛她的博識胸襟和深沉人文氣味。今生,最僥幸的是與嘉興相遇。一旦相遇,便不曾分開。
坐在茶桌前,靜下去呷一口清茶,回憶繁華喜慶的2021年,富裕而又優美。嘉興這座紅船旁的都市產生了天翻地覆的厘革。我想,這是我們宏大故國日益昌盛興盛的一個縮影。嘉興是紅船起航地,作為生存在紅船旁的一名黨員、一名文藝事情者,講好“紅船故事”和“嘉興故事”是我當仁不讓的責任。由此,我在2021年創作了一系列建黨主題作品,并收到了精良的社會反響。
這一年,我10余萬字的長篇小說《紅船謠》出書,并將被翻譯成意大利語和阿拉伯語在外洋出書刊行,真正做到了把“紅船故事”和“嘉興故事”講給天下聽;這一年,我創作的繪本《綠色的塞罕壩》和《中國天眼》中選中國好書4月榜,中選中宣部2021年主題出書重點出書物目次,中選訊息出書署舉國農家書屋書目,并榮獲東邊娃娃原創繪本獎;這一年,我的短篇作品《祖父的軍壺》公布于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校園文學》雜志并取得精良獎;這一年,我的長篇小說《皮影班》繼2019年取得曹文軒兒童文學獎后,又榮獲三年一屆的“浙江省精良文學作品獎”和“第十二屆嘉興市文學藝術南湖獎”。這一份份輕飄飄的榮譽對我既是勉勵也是推動。
我總以為,一座都市的文脈深入影響著一位作者的胸懷、頭腦心情、創作作風和生存態度。
我的創作源泉來自于嘉興這座都市和嘉興的鄉村。我喜好鄉村的生存,打心底以為鄉村的生存才是“過日子”,鄉村的生存才有質感,鄉村的生存才干讓筆下的作品厚重有勁道。剛來嘉興的那幾年,我生存在一個城郊的小鎮上。當時分,從事拍照事情的我特別喜好背著照相機去鄉下農家游逛,用照相機拍一些古樸、原汁原味的東西和即將散失的傳統文明。
從初中到大學我靜靜堅持寫了十多年的筆墨。畢業后,我來嘉興創業的六七年間用相機交換了筆,開頭用圖片這種辦法去表達。固然我暫且放下了用筆寫筆墨,但我不休專心在寫作,專心生存。生存是寫作不成或缺的緊張構成局部,分開了生存,文學就無從談起。
2015年炎天,我發覺照相機有太多范圍,無法表達我對一座都市和故鄉的心情,于是,我又重新拾起了紙和筆,重新與文學相遇。我很多作品都是在寫嘉興,寫精力的故鄉。好比長篇小說《麻花辮》里寫到的誰人叫“塘塢”的江南小鎮但是就有沈蕩古鎮的影子,“塘塢”的風土人情也都是嘉興的風土人情。我想,假如沒有十多年的嘉興生存沉淀,相對寫不出這部生存質感劇烈、對我而言意義不凡的作品。
創作始于兩年前的《紅船謠》寫的是嘉興的故事,南湖的故事,紅船的故事,南湖旁誰人曾真實存在過的小村“許家村”的故事。都市快速路,高鐵新城,生態文明建立,新鄉村建立等與日俱增的嘉興厘革都被我藝術化地寫進了《紅船謠》里。2021年1月,當這部作品畫上最初一個句號時,我內心涌動已久的心情一瀉而出的快感至今難忘。
我深深記得,2021年9月我去內蒙古給幾所學校的孩子們講黨史,孩子們說看了《紅船謠》這本書之后,很渴望來嘉興看一看南湖,看一看紅船,看一看南湖反動懷念館。聽孩子們云云說,我內心登時涌來一股春天般的暖洋和難以言說的幸福感、職責感。
我想,這就是文學的力氣,這就是文學存在的意義地點。
即將迎來2022年,我給本人定下了愈加高遠的屠殺目標。我將持續揚帆遠航,守正創新,專心用情講好嘉興故事,講好紅船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系兒童文學作家,曾獲“曹文軒兒童文學獎”)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在線】,僅代表作者看法。舉國黨媒信息公用平臺提供信息公布轉達辦事。
ID:jrtt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3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