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善為士①者不武,善戰者不怒②,善勝敵者不與③,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④。
【正文】①士:古之知士、智士,能知天道者,足智多謀的人。②怒:氣勢很盛、不成抑止。③與:斗?!蹲髠鳌は骞迥陚鳌罚骸耙慌c一誰能懼我?”《戰國策·秦策》:“以此與天下,天下不敷兼而有也?!薄妒酚洝O子傳》:“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雹芘涮旃胖畼O:合道、順應天然,指天人合一的地步。天古之極。即“道”、天然;配,切合。
【考譯】善于策劃的智士,不崇尚動用武力;善于帶兵兵戈的將帥,不會以氣勢欺人;善于勝敵的人,不靠與仇人正面臨決;善于用人的人,總是謙下對人。
這就是不與人爭的品行,就是善于發揚他人的潛能,就是切合天然之道的上德。
【導讀】本章老子以戰事說人事、論世事,論述控制性情、善用人和的意義,老子盛贊之為“配天古之極”。注意,“不武”“不怒”“不與”“不爭”仍舊都是“庸碌”。
必要指出的是,由于老子一上去就談用兵,很多人據此以為本章又是老子的軍事頭腦,這種熟悉是很范圍的。文中論述的真理,軍事上云云,其他范疇不也云云嗎?以用兵切入話題體現了老子善于經過事例分析真理罷了。
【辨析】“善為士者不武”。
能用安靜的辦法處理爭端,固然是最好的了,以是,善于策劃的智士,不崇尚動用武力。
“善戰者不怒”。
善于帶兵兵戈的將帥,不會氣勢洶洶。能叫的狗不咬人,三板斧嚇不住人。柔能克剛,影視劇中的打斗戲,氣勢洶洶的一方屢屢缺乏才能而不克不及取勝,而有才能的一方屢屢能以靜制動旗開得勝,中國太極以柔克剛也是這個真理。注意,這里的“怒”是主動態,不是被動態,不是“被仇人激怒”的意思。
“善勝敵者不與”。
善于制勝的將帥不靠與仇人正面交鋒對決。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戰術》)。
“善用人者為之下”。
這講的是向導藝術。敬人者人恒敬之,善于用人的人,總是謙下對人,不僅包含敬重待人,還包含善于承受他人的意見,好比周公吐哺迎客,劉備三顧茅廬,唐太宗善于納諫,等等。既想用人還要跨越、管束他人,他人的潛能便難以富裕發揚。
以上“不武”“不怒”“不與”的涵義,團結下文“不爭之德”便容易確定了。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span>
這就是不與人爭的品行,就是善于發揚他人的潛能,就是切合天然之道的上德,就是天人合一的地步。這是本章小結。
“不爭之德”主要指“不武”“不怒”“不與”,“用人之力”指“善用人”,“配天古之極”是把全部四者升華到“道”的地步,即“天之道,不爭而善勝”(73章)。
“不武”“不怒”“不與”是敬重用兵紀律,實質上是“貴和”不尚武;“為人下”是善用“人和”,富裕引發他人的潛能,發揚其臆斷能動性。以上這些都是“不爭”??梢?,本章老子的“不爭”是主張順地利、應人和,順天應人,順勢而為,反劈面劈面、硬碰硬的零和博弈。
另有一種斷句為:是謂配天,古之極。意思安定,沒必要搞這么嚕蘇,還毀壞了句子的全體美感。
老子為什么推許“不爭”?是競爭不佳嗎?這還得從“道”那邊尋覓答案。老子的“道”是天然之道,老子主張“道法天然”,以為大天然自有一套運轉端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的理念就是以大天然的視角來對待人類,主張人類應順應天然端正,順勢而為,這才是最好的戰略,沒有什么好爭的。
在老子看來,“不爭”是“道”之“庸碌”的一定要求,由于天下“玄同”,萬事萬物在實質上并沒有分散,萬物從“道”那邊生出來,死后照舊回歸到“道”那邊去,因此萬事沒必要爭?!安粻帯笔且环N人生哲學,是活得通透,“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2章)就是如此一種地步。
“不爭”是一種地步。老子從來主張退、守、弱、柔,“不爭”共在七章中直接顯現八次,此中第八章兩次。
例句 | 地點章節 |
“不尚賢,使民不爭” | 3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 8 |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22 |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66 |
“不爭之德” | 68 |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 73 |
“賢人之道,為而不爭” | 81 |
這些都是直接的,直接的更多,如“大邦卑劣”(61章)“賢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死后之”(66章)“不敢為天下先”(67章),等等。別的,“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30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78章)也都是“不爭”頭腦的體現。
【感悟】自強而不爭
1.是你的,不必爭
曾國藩說:“士有三不斗:勿與正人斗名,勿與凡夫斗利,勿與天地斗巧?!痹鴩K身“但問耕作,莫問勞績”,被后代尊奉為品德學問以及事功方面的典范。與其去跟他人爭強好勝,不如克服本人。與其整天與他人爭來爭去,不如完滿本人。是你的,不必爭;不是你的,不必爭,爭來終極還將丟失。
人活一世,不免會被曲解、受質疑,有大格式的人,不爭眼前的榮辱,不在意一時好壞。積極做好本人當下的每一件事,其他的交給時間。
子曰:“正人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正人?!?/p>
孔子說,正人沒有什么可爭的事變。假如說有所爭,那就是比射箭吧。但那也是很講端正的,互相作揖,登到堂上,射完后下堂再次互相作揖致意,失敗一方先飲罰酒,然后勝者陪飲,都很有名流風姿。人生苦短,不爭,是一種大伶俐,一種高處步。
2.“不爭”則無憂
有大伶俐的人,內心安然,不爭求一時的榮辱。
張之洞說:“一生有三不爭:不與俗人爭利,不與文人爭名,不與無謂人爭閑氣?!睆堉雌涿膊粨P,身體矮小,常常有人挖苦他,但他從不以為意。他以為,他人瞧得瞧不起本人又能怎樣?本人并不會因此而變得有所不同。
寒山與拾得是唐代天臺山國清寺兩位大師,是佛教史上出名詩僧,并稱“寒拾”。寒山曾問拾得:人世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怎樣處治乎?
拾得回復說: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有一次,歌德在一條窄窄的小路上安步,碰到了一位批評家。這位批評家不喜好歌德的詩,在報上把歌德的作品說得一錢不值。批評家看到劈面走來的是歌德,先是一愣,隨后挺起胸膛,顯露很傲慢的神情,大聲喊到:"我向來不給傻子讓路的!"
歌德卻摘下頭上的帽子,滿面愁容地閃在一旁讓開了路,說:"我恰好相反!"
不爭榮辱,淡然面臨他人無故的刁難,是一種成熟的體現。老子說,“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美國猶他大學心思學家蒂莫西·史密斯的一項新研討后果體現,太過爭強好勝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從而延長命命。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qingganjiaoliu/30886.html